我的岳陽樓之游,有點出乎意料的另類,原因在于請了位與眾不同的導游。
對于愛寫點小游記的我來說,導游的重要不言而喻,可導游的良莠不齊又往往令人頭疼。因此,鑒于游曲阜時的教訓,為了不再被“花瓶”導游纏住而枉自沮喪,我在游岳陽樓時多了個心眼兒,即先要考一考再說。
面對圍上來的一群導游小姐,我的問題是: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為什么不去大書特書岳陽樓自身?
按說,這教書匠式的問題,即使不在岳陽樓提出,也不能算刁鉆,中國的“雞屎”分子,大大小小都包括在內,誰不知道《岳陽樓記》?
然而,小姐們卻面面相覷,唯獨一個貌不出眾的姑娘表示愿意一試。
這是位不動聲色的女子,她說,可能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規(guī)避政治風險。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時,同樣遭貶的范仲淹遠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鄧州任職,重修工程是否負案,范仲淹顯然心中無底,萬一滕子京在重修岳陽樓中又有了經(jīng)濟問題呢?你去大書特書一個政績工程,那政治風險不就大了?
二是選取以樓說事的角度,寫景抒情,文章容易出新出彩。而且,還能很巧妙地借此機會再一次向朝廷表明忠心,即使重修工程出了天案,也牽涉不到他頭上。
三是范仲淹也要借這個機會,好好規(guī)勸一下他的官場朋友滕子京。他之所以要亮出交友的政治原則,除了向朝廷表忠心外,不正是為了一給滕子京打氣,二也要他夾起尾巴做官為人嗎?
您看,忠臣、才子、廉吏、諍友,范仲淹借寫《岳陽樓記》為自己畫像,為什么要去大書特書岳陽樓自身呢?
一聽這話,我好不驚訝!完全沒有料到,一個不起眼的小女子,竟有如此之見識!由此,我以往對岳陽樓形成的一攬子認知,幾乎被悉數(shù)顛覆。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不用說,我的岳陽樓之游,正是在這位語出驚人的導游引領下開始的。
岳陽樓位于洞庭湖邊,矗立于岳陽城西門的城樓上,攬洞庭,攜長江,湖光山色,煙波浩渺……為歷代遷客騷人感嘆唏噓之所,人文含量極高,因而成為海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導游介紹說,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
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此修建樓閣,正式定名為“岳陽樓”。
至詩人杜甫賦詩《登岳陽樓》時,500多年皆風平浪靜,未見引人矚目的大褒大貶。
可是,又過了300年后,隨著一個頗有爭議的左遷官員滕子京,于慶歷五年(1045年)重修岳陽樓,并邀其“同年”,政治上的好友范仲淹“作文以記之”后,毀譽聚訟紛至沓來。
喲?還有這些事?我甚覺意外。
有的。導游說,當然,這些褒貶主要是針對滕子京的,其中也涉及范仲淹,至于岳陽樓本身,倒是一致稱贊。
我們站在城墻下,面對雄偉壯觀的岳陽樓,導游繼續(xù)介紹道,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天下名樓,幾經(jīng)風雨,屢毀屢建,其中有據(jù)可查的便有30余次。而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已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于戰(zhàn)火。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的。
見我還在疑惑滕子京的“毀譽”問題,小姑娘告訴我說,這也算是天下奇聞了。有人說滕子京是位廉能之吏,又有人說他是個貪腐之官,所持依據(jù)竟然都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
哦?我也很是詫異,可惜不曾讀過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不知這位司馬大人是怎樣“紀聞” 滕子京其人其事的?
導游小姐笑道,我給您背背:
“滕宗諒知岳州,修岳陽樓不用省庫銀,不斂于民。但榜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官為督之。民負債者爭獻之。所得近萬緡,置庫于廳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焉。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
小姑娘接著說,譽之者取“不用省庫銀,不斂于民。但榜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官為督之。民負債者爭獻之……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稱贊他不靠財政撥款,不搞集資攤派,而是靠催收州民捐獻出來的爛債聚財,為后世留下一座岳陽樓。
毀之者則取“所得近萬緡,置庫于廳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焉?!辈⒙?lián)系他被貶岳州的緣由,說他故技重演,將搜刮所得的巨款抓在手里,連賬本都不要,借修岳陽樓之機中飽私囊。
我終于聽明白了,不由笑道,各取所需,為我所用,這不正是老祖宗們歷來慣用的伎倆——春秋筆法嘛!
是呀,小姑娘也笑道,可話要說回來,誰叫他滕子京鬧出一個“涇州過用公款案”的呢?有把柄??!《宋史》記載,滕子京在涇州做官期間,一次守土之戰(zhàn)后,自作主張,“費公錢16萬貫”,除去分給“諸部屬羌”及“饋遺游士故人”外,仍有數(shù)萬下落不明。此事被監(jiān)察御史揭露出來,宋仁宗派人前往查勘,而滕子京卻以銷毀支付憑證的手段拒絕查勘。
小姑娘進一步說,《涑水紀聞》畢竟只是“紀聞”,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本身都還是問號,可世人卻硬是依據(jù)它爭個不休,毀譽文章至今時有所聞……
我們邊走邊聊,沿古城墻拾級而上,即見一座橫額為“南極瀟湘”的牌坊,有聯(lián)云:“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登上城樓,天下聞名的岳陽樓便觸手可及了。抬頭望去,只見郭沫若題寫的“岳陽樓”名匾高懸于三樓之上,那瀟灑飄逸的三個大字,更為這座千古名樓平添許多風采。環(huán)顧左右,見樓前有宋代鑄造的三足獅環(huán)鐵鑊兩座,兩側各有襯樓,右名“三醉亭”,左為“仙梅亭”。
導游介紹道,岳陽樓占地240平方米,通高19.72米,三層三檐,全木結構,梁、柱、檁、椽不用一根鐵釘,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wěn)如磐石。樓基是一段古樸的石砌城墻,城墻根直接湖水,樓頂為盔頂式造型,酷似古代武士的頭盔,既雄偉又不同于一般。黃琉璃瓦,飛檐高翹,屋脊裝飾有各不相同的動物,第一層飛檐上的翹首為鳳凰,第二層翹首為龍頭,第三層為回紋形祥云。每層飛檐的翹首都有脊飾相連,脊飾的設計分別為茶花、蓮蓬、海藻和卷草,三層分別名曰“茶花護鳳”“海藻繞龍”和“仙草祥云”,連在一起,意指“龍鳳呈祥”。
導游深有感觸地說,僅此一項設計,就可以看出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用意,不僅為個人的政績樹碑立傳,也在為朝廷的“太平盛世”涂脂抹粉??!
小姑娘看問題的目光真是犀利無比,入木三分。我不禁附和道,大概這也是個基本規(guī)律吧,舉凡政績工程,哪個不借“太平盛世”的東風出籠,而后又反過來為之涂脂抹粉?否則,它早就被查處得無立錐之地了。
隨著導游步入一樓,見大廳正中懸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雕屏兩側掛的是一幅長聯(lián):“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zhèn)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見我在雕屏前駐足凝視,導游指著它說,有人僅憑這《岳陽樓記》,就寫文章指責范仲淹,說他為滕子京歌功頌德,稱道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一些資料介紹,岳陽樓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shù)聲”。這情形剛好說明滕子京以物喜以己悲,范仲淹不會不知道,再聯(lián)系他“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申明,我感到范仲淹在寫作《岳陽樓記》時心情并不輕松。明明是變著法子委婉批評,怎么到了一些人眼里,就變成了歌功頌德呢?
我從未深入思考過這類問題,對導游的這番議論,除了一點突兀感外,幾乎無言以對。
小姑娘有些動情地繼續(xù)說,雖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為自己畫像,但這并不影響我對他“憂樂”境界的崇敬。說老實話,即使今天,也未必真有幾個達到他這境界的。因此我認為滕子京是不能和范仲淹相提并論的。雖然他們同為封建官吏,又是一對好友,可一個是萬家憂樂到心頭,一個卻是竭力為自己樹碑立傳,明顯地不對稱呢!
說著,我們登上二樓,沒想到二樓正中也赫然懸著一幅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只不過這一幅的字是金色的。我頗為驚疑,為何一屏掛兩樓?導游介紹說,二樓的這一幅是真跡,曾經(jīng)被一個姓吳的知縣用一樓的贗品偷換盜走過,后來幾經(jīng)變故失而復得,所以才有一屏掛兩樓的故事。二樓也有楹聯(lián)兩幅,取的盡是憂國憂民之意。
三樓有李白、杜甫、張說、白居易、孟浩然、韓愈、李商隱、范仲淹、滕子京等的壁畫,以及他們的詩文手跡。
但三樓最宜的還是登高望遠,八百里洞庭奔涌而來,恰如東西兩側之楹聯(lián)所描繪。其西聯(lián)云:“杜詩范記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樓”,系當代書法家李立所書。東聯(lián)僅八個字,是岳陽樓諸聯(lián)中最短的:“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為唐朝李白所題。短聯(lián)的中間是一幅毛澤東手書的杜甫《登岳陽樓》詩匾:“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边@首詩是杜甫晚年的名作,觸景生情,憂國憂民之情懷溢于言表,毛澤東的書法也是老人家晚年作品,其筆意奔放,蒼勁挺拔,與詩的意境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只是他書寫時把杜詩的“病”改成了“去”。小姑娘評論說,老人家這一改,使老病無助的凄涼一下子淡去了八九分。
岳陽樓之游至此結束,可沒有想到,臨別時小女子居然過招似的回我一問:
岳陽這地方山重水闊,怎么就成了歷代遷客騷人們的鐘愛之地?包括屈原在內,無論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還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只要一踏上這塊土地,感嘆唏噓之余,總是文思泉涌,佳作疊出。是洞庭山水撫慰了落魄人生,還是人生失意壘起了岳陽鐘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