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創(chuàng)于2003年的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jié)是全美最重要的紀錄片節(jié)。影展最大的獎項“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獎金高達25000美元。
2007年芝加哥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也開始關注中國變遷,設立的相關單元名為“多視角下的中國”。該單元除了收入5部中國導演的影片之外,還收入了國際導演拍攝的中國題材的數(shù)部影片。
本屆電影節(jié)特別聘任中國紀錄片導演周浩作為此獎五人評委之一。
5部中國導演的影片
該單元內,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有剛斬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片獎的《穎州的孩子》、反映中國高考的,2006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人道獎得主《高三》、2006圣丹斯電影節(jié)最佳剪輯獎得主《南京大屠殺》,以及《他們選擇了中國》、《第二個春天》。
此外的參展影片還有:
1.《鋼絲之上》(on a tightrope),挪威/加拿大,2006, 58 min.,導演Peter Lom。
在新疆大約生活著800萬維吾爾族居民,他們堅守著自己作為穆斯林的信仰。導演Peter跟隨一群努力傳承走鋼繩傳統(tǒng)技藝的維吾爾孤兒;他們在兩位教練截然不同的訓練方法中無所適從。同時他們還面對對自己家庭、血統(tǒng)和對這門傳統(tǒng)技藝的認同危機。
2.《在江邊》(return to the border)法國,2005,56.min,法語,導演趙亮(Zhao Liang)
趙亮生于中國靠近北朝鮮邊境線的地方,兩國在90年代以前一直是友好的鄰國,但后來由于貿易紛爭而引發(fā)諸多糾紛。作者就在影片中沿著兩國交界線上的那條河流行走,仔細比較在大河的兩邊,當年共同的社會主義理想還有多少殘余。片中出現(xiàn)了一位中國人,他曾在北朝鮮居住,經歷了金日成1994年去世和1995年的饑荒;他向鏡頭歷數(shù)了兩岸的密不可分。河的那一頭,北朝鮮的士兵正在巡邏,到了冬天,他們就會穿過河流到這頭來買東西,夏天則利用滑輪買賣。
影片展示的,是相似的人、相似的命運,卻可以在社會強力的擠壓下被拉扯到不同的陣營。
3.《抓到老鼠的貓就是好貓》(THE WISE CAT CATCHES MICE),意大利作品, 2006, 85min。
本片不是像其他關注中國的紀錄片一樣將鏡頭對準紛紛擾擾的城市,而是冷靜地繞到了鄉(xiāng)村,將一直被忽略的鄉(xiāng)村里大量農民急于掙脫土地束縛的急切展現(xiàn)在鏡頭前。這繁華的鄉(xiāng)村世界,再也難以讓人們感到滿足——它剛剛向外部世界敞開大門,就被《抓到老鼠的貓就是好貓》的鏡頭捕獲了。
4.《張皇后》(THE ZHANG MPRESSES),中國,2006,46min,Swedish/Chinese,導演: Christina Hoglund
四個從小被瑞典家庭收養(yǎng)的中國孩子,在與故國分離10年之后回到故土。當他們腳下踏著祖國的土地、卻不懂母語更談不上理解國人或被國人理解的時候,這四個不過10來歲的小孩會是怎樣的復雜心情呢?如果他們不能熱愛這塊土地,不愿回歸又將如何?這就是四個小孩在他們的旅途中所面臨的兩難。
“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單元
此單元共13部影片,沒有中國導演影片入選。但有一部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贏家輸家》(LOSERS AND WINNERS ),導演弗蘭克和呂肯( Ulrike Franke Michael Loeken)來自德國;影片講述400多名中國工人漂洋過海來到德國多特蒙德,他們每天工作12小時,一周工作7天,每個月掙400歐元,卻干著德國工人給4000歐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國人以為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中國工人一年半就完成了……,在這場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博弈中,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沖突讓人深思。
“芝加哥紀錄短片至尊大獎”
電影節(jié)第二重要的獎項是芝加哥紀錄短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SHORT FILM GRAND
PRIX,獎金5000美元)。有兩部與中國有關的影片入選。剛摘取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獎的《潁州的孩子》(楊紫燁/中美合拍),另一部是趙亮的《在江邊》(中法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