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言:自古武林有“棍為百兵之祖”的說法。宋、明時代,棍術臻于大成,《中國武術史》(習云太編)記載:“在幾十家棍法中,較有名氣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說:“棍法之妙,亦盡于大猷。”戚繼光也很欽佩俞大猷的《劍經》,他說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實,《劍經》寫的是棍法,而不是劍法。
習云太所著《中國武術史》記載:“與俞公棍齊名的少林棍,也曾受過俞大猷指點……俞大獻在行軍中訪過少林寺,見寺僧棍法已‘盡失古人真意’,十分嘆息,就把他編的‘臨陣實用’棍法傳授給寺僧。后來在平倭戰(zhàn)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輪棍進攻,敵遇者即仆’?!?見《吳淞甲已倭變志》)
本刊此一期刊發(fā)的《圖說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對習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釋者,則是近代著名武學家向愷然先生,讀者閱習,自是順風順力。
一、獨習法
圖1:左手在前之單頭棍,左臂朝上伸直。右手握棍兜至左肋下,兩足并立,兩目正視,牙關緊合,谷道上提小腹上攝,十足趾著力爬地,神完氣足。表面似可乘之機,甚多,實則此式為諸式變化之母,敵非多方誘我,固無些微之隙可乘也。
圖2:致用之道,在相敵之強弱,與所處之地位,而有區(qū)別。第一圖寓誘敵輕我之意,故舉臂以示空虛,然遇勁敵則不宜用、總之起勢原無一定,功夫精到者,無所不可。動手必立門戶,惟對習時不可忽。
圖3:此圖用意承上勢,落馬橫移其棍至胸,所以破直符也、
圖4:承上勢破人直符,趁勢劈下。
圖5:單頭棍之局勢最宜緊湊,最忌散漫,故圖中多用靠丁步,因棍在顛上。顛有千斤,身無四兩,始為得之下在姿勢威猛嚇人也,圖中虛線示沉起之區(qū)別,沉時腳跟提起,全身之勁向下注棍顛,起時反是,前手只是直前不屈不動,后手加撥而已。
圖6:此圖系表示折腳殺及喜鵲過枝步之大意,然折腳過枝皆有數動作,圖中不能畫出學者但須記取前手前腳,只是當敵不動,后腳向右側量敵移動而已。
圖7:此系躲閃之姿勢,即吞棍也 故來勢兇猛,不及接殺或轉入小門,則此種吞棍為不可少。參觀以下對習第二及第十四、第二十三圖自明。抽回、倒頭、滴水獻花、洗諸棍,皆從此傳出、
圖8:此圖系承第七圖吞棍之勢,盡手吞出,即為吞棍,直符送書亦由此棍化出。
圖9、圖10:此兩圖為單獨習揭棍之動作及姿勢。揭不進步則須轉敵小門,第十圖所示,即由大門轉入小門之意也。揭殺與沉起不同之點,就在轉小門與否,沉起直上直下,不偏不倚,揭棍用力之處,在前手方面五寸以內,滾攔諸棍皆從此棍化出
圖11:此圖為殺棍之正面,有揭然后有殺、故圖中虛線即上圖揭棍之姿勢,由揭或前腳上一步,或后腳橫移一步,照揭時棍顛射線殺下。
圖12:此是單獨習沉起之姿勢,圖中虛線為起,實線為沉。沉起之身法與揭殺同,沉時腳跟提起,頭宜微俯,沉下方有勢,起時臀宜坐下,頭宜微仰,起上方得勁。
圖13、圖14:一沉一起之分別表示也,法理詳見第12圖注。
二、對習法
圖1:此為總步目中,二人對習之起勢 甲為習者,乙為引者,甲即獨習法中第一圖之姿勢。乙面甲而立丁字步,以棍顛置地,棍兜當胸,前臂向后直揚。其所以必須如此姿勢者,因對習雖非對敵,然而拳棍無隋,每有少年氣盛之徒,及心存陰毒之輩,利用戒備不嚴,猛然一擊,以圖勝人者故對敵起首時,多用此法,以防微杜漸。甲專守不攻,不妨雙手握棍,然亦須高舉,以示不能卒然乘人,習者后手握棍兜當胸,棍顛置地前手復向后揚,直更所立為丁字步即成如此姿勢 縱其人與習者有深仇舊恨、欲卒然乘習者不備,在勢不能不先有數動作,然后能進而擊入。故日本劍術家擊劍,于未表示進擊之前,無論對立若干時,雙方不許以后手沾劍柄。此方后手一沾劍柄,彼方即已先機劈下矣。因此等違規(guī)舉動即受重傷,亦是咎由自取,并得受相當懲處。其法固至善也。
圖2:所謂直破也,甲為習者,乙為引者。乙由第一圖變此式直刺甲胸,甲亦承上勢換步對來棍迎劈。
圖3:乙直刺被劈,急抽棍轉甲小門殺入。甲折腳打。
圖4:剃是挨來棍剃下,甲目標在乙前手。
圖5:動作詳見大剪,目標亦在乙前手。
圖6:小剪變化最靈。
圖7:揭不坐馬,不伸身,故曰用手,謂第用手力也。但此非揭棍正法,其所以然者,以在對習時,因形勢的關系目的固不在揭,而在因揭以圖第八手力上扁身之順利故微揭使彼趁勢跳我側門,點入我前手方肋下,我亦趁一揭之勢 換步倒頭扁身進殺。
圖8:此手用時最宜猛勇前腳既經踏入,則拼性命在此一下,是葸退縮之時用此種手法必受大創(chuàng)參觀以下條例“我扁身入深,此時不顧性命了,只認他胸前,棍上空,急穿上棍下空,急穿下”。此圖所指系乙趁揭勢,抽棍抵甲前手方肋下乙上部當然空虛,故甲換步扁身棍穿上殺入。乙圖姿勢有誤,圖注意在甲,學者以意之可也。
圖9、圖10:此二圖皆滴水獻花棍法。(一)乙從小門點入,(二)乙從大門點入。此類棍法最要在后手翻救得快經中所謂纏定他棍腰即是翻救得快,蓋拳棍皆重驚下取上、乙對準甲下部點進,而不深入,其意乃在使甲防下,即翻穿攻上。甲棍若翻救不及,則是自虛上部,與開門揖盜無異,學者須知滴水獻花是守手,不是攻手,然在棍法中亦占重要地位,由吞棍化出者也。
圖11、圖12:二圖即是一手,并非有兩種吊法,由(一)至(二)棍用力之處,在(二)兩棍交叉之點,甲棍略有向后抽退之意,精袖全在兩膀下沉,故能將乙棍吊住,與采磕不同,連貫第九、第十滴水獻花式,乙抽埋過小門,甲隨同翻起,不使乙得穿入上部,乙即從中部刺入。甲棍占生門,得后發(fā)先至形勢,可不顧乙刺入之棍,而竟對乙前膀點出。乙刺不入,只得抽退避開甲棍,甲乃趁勢吊下細觀二圖姿勢自然能了然。
圖13、圖14:細玩二圖姿勢,自能解悟下起接用法。(一)甲棍顛向下,故身上浮,(二)甲因乙棍從上打點,坐馬以避其鋒,而乘坐馬之勢,將棍顛一起穿乙前手之下,后手之上參觀以下條例“棍初交,則下起者有勢:棍深入,則上壓者取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