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翻譯則是以負載文化信息的雙語轉換來表達原語信息內容的,因此我們應從認知語用學語境的角度來審視翻譯運作,用動態(tài)思維的模式來處理從原語到譯語之間的轉換。
[關鍵詞]語用思維 語境 翻譯
一、引言
語用學是研究符號與符號解釋者之間的關系。而翻譯是源語符號與譯語符號之間的動態(tài)轉換,譯者的解釋意圖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換句話說,譯者的認知思維是從源語文本到譯語文本轉換的關鍵,因此,認知語用思維與翻譯之間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探討的重要課題。
對意義的探討與表達是翻譯的主要運作和目的。誠如奈達所說,翻譯即譯義。意義可分為兩類:一類與所用的詞密切相關,較穩(wěn)定,是固有意義(語義學研究的意義);另一類與語境相關,不太確定,是附加意義(語用學研究的意義)。
二、語用語境與理解意義
維特根斯坦對意義與語境之間關系的表述為:“我們可以將'意義'界定如下: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語用學本質上是一種意義研究,將一種語言置于使用的語境中去的意義研究。理解原文的意義,包括內涵意義(由句法、語篇和詞匯意義表達的)和外延意義(由語境和文化因素造成的);一切語句的意義都是一定語境中的意義。
(1)語境是意義的限定者 詞語只有鑲嵌于特定語境中,其詞義才可確定下來:
Each week Mrs. Carlson saved a little money for a rainy day.
A rainy day 這里指經濟上的困難,(卡爾遜太太每星期都積蓄一點兒錢以備不時之需。)
(2) 語境是新義之源
Though Henry Adams found Cambridge a “social desert”, it flowed with intellectual milk and honey. (V. W. Brooks, New England)
Milk and honey源出《舊約.出埃及記》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流奶與蜜之地),比喻富饒豐足的辦法極多,前加上intellectual ,意思便不同了,(雖然亨利·亞當姆認為劍橋是一個“社會沙漠”,但它卻流著知識的奶和蜜[人才薈萃之地]。)
三、語用語境與表達翻譯
語境指使用語言時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包括語言之內和語言之外的。這一概念由Malinowski提出,他將語境分為三類:(1)話語語境(context of utterance);(2)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3)文化語境 (context of culture)。語境使意指(to mean, to signify) 確定化,具體化為此情此景的“對象”(the object)。如此,語境——用法——意義之間就有了互為條件的聯(lián)系。
1.情景語境與翻譯
話語含義不僅存在于言內語境中,還存在于一定的交際場景中。情景是一種直接的文化背景,是指直接影響交際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合,情景文化也是環(huán)境文化,但它是與交際過程直接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文化,一方面它是環(huán)境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制約交際過程。如:
A: When I lost all my money and had to live in the poorest part of the city, I met some very strange people. I never knew such people existed.
B: Well, misery acquaints a man with strange bedfellows.
(甲:當我喪失了所有的錢財,不得不住到城里最窮的地區(qū)時,我遇到一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我從來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人存在。
乙:可不,患難使人們走到了一塊。)
在這段對話中,strange bedfellows意指萍水相逢的人,和中文的同床異夢,指雖然共同生活但各有打算,一詞的文化內涵大不相同。霍爾指出:問題不是出在語言代碼上,而是出在語境上,因為語境所承載的意義是有變化的。離開了語境,代碼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只包含部分信息。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在人與外部世界之間設置一道具有高度選擇性的屏障。翻譯理解中的語義選擇必須高度語境化。
2.文化語境與翻譯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在間接地與原文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翻譯的表達必須以對原作的文化理解為前提,從中外文化的差異角度看,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維文化、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心態(tài)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體態(tài)文化等。情境文化可成為交際的小環(huán)境,是特定的、直接的和微觀的,環(huán)境文化則是相對固定的、較為間接的和宏觀的,即文化語境。
(1)地理環(huán)境對正確理解語用意義的影響。如:English can not be fed with the east wind of a narrow rationality. (Priestly)作者把狹隘的理性比作嚴寒的東風一樣靠不住,不能滋養(yǎng)萬物。英國地理位置使之對東、西風的身心感受完全不同于中國人,英國西風和煦(大西洋)氣候,而北海吹至的東風卻十分寒冷。相反,毛澤東詩詞中的“西風烈”(Fierce the west wind),以及成語“東風化雨”等的內在含蘊和感情色彩卻是英美人所難以理解的。
(2)諺語、民俗文化常賦予語言以深層的文化蘊含和民族情感,會造成異文化讀者語義理解的困惑。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是美女的代表,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色彩,與其對應的英語是Love is blind(出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和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出自Lew Wallace, The Prince of India)這兩個英語成語中前者體現(xiàn)了“情人”的意思,卻未能傳達“出西施”的意思,倒有看不到情人缺點之意;后者剛好相反,“出西施”的意思十分清楚,而“情人”的意思卻缺乏,主要指“美”因人而異,強調主觀性。
(3)認知思維模式的不同導致語用意義的誤解與誤譯?!都t樓夢》第22回講到賈寶玉聽曲文悟禪機的事,他就是聽了一首“寄生草”中的句子“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而引起的。盡管語言本身意思相似,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引起的聯(lián)想?yún)s可以大不相同。資本主義社會利用《圣經》的話讓人不要吝嗇錢財,要及時行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卻為此看破人生,對生活索然寡趣。
四、結語
從語用的視角來看,語言是思維信息的載體,文化則是思維信息流通的規(guī)則,它可以促進信息交流,也可以阻遏交流。因此,跨文化理解是翻譯的大前提之一。語言、文化和社會相互交織在一起,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中,語言才有真正的意義。這是語用翻譯思維的基本出發(fā)點。而翻譯是以負載文化信息的雙語的轉換來表達源于信息內容的,必須關注語言、文化,及其思維,從認知語用的視角來審視翻譯運作,用動態(tài)思維的模式來處理從原語到譯語之間的轉換。
參考文獻:
[1]胡壯麟主編.《語言學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
[2]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龔光明.《翻譯思維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西九江學院外國語學院;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