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聽得見,聽不懂”
■牛系坪
“房奴、(詩)梨花體、學術(shù)超男、獨二代、曬客……”日前,國家語委公布了171條新詞匯,很多說法,連語言學專家都一頭霧水,更別提許多老年人了。
高爾基的小說《磁力》中曾寫到一位老年歷史學家,叫科索洛夫,他說:“老年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在這里,聽著人們說著熟悉的字句,而那意義我已經(jīng)不了然了。”為什么既“熟悉”,又“不了然”了呢?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新生詞匯層出不窮,老年人聽得見,卻聽不懂人們說得是什么意思的狀況。
因為,語言這東西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停地發(fā)展和變化著的,尤其是其中的一般性詞匯,演變的速度相當快,當社會發(fā)生較大的變革的時期,流行詞匯也會跟著發(fā)生很顯著的變化。許多詞語在意義上發(fā)生了改變。老年人如果不跟上時代,一時發(fā)現(xiàn)很多話聽不懂了,是完全可能的。
老年人如果要避免這種“科索洛夫式的煩惱”,就應(yīng)當積極關(guān)心政治和時事。如果我們不甘心做一個落伍者,就得活到老、學到老,那樣不論年紀多大,也不會產(chǎn)生這種“聽不懂”苦惱。相反的,倒會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我們偉大祖國的語言是越來越豐富、準確和生動活潑了。
“看不慣”不妨等等再看
■一溟
電視里正在播出比賽花絮,一個男選手在上臺前問道:“誰帶了粉餅,借我用一下?”老友們一片愕然。在男人護膚已經(jīng)被普遍接受的年代,抹了太多脂粉的男人,實在對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來說,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朋友的女兒穿了件流行的“韓裝”,竟數(shù)次被人猜測有了身孕。我看了那模樣也不覺得怎么好看。時下很多時尚已經(jīng)超越了老年人的理解范圍。
大凡社會上的事物都有一個從看不慣到看得慣的過程,尤以新生事物為甚。對服裝的看法足以說明這一問題。上世紀70年代初,年輕人曾一度流行“小腳褲”,那褲腿包著腿兒活脫兩根“蔥管”,在當時,敢首先食那禁果的被人視作流氓阿飛,是落后青年的典范。但時隔不久“小腳褲”不辭而別,“大腳褲”的時代來到了,那褲腿是越做越大,只露出鞋尖是瀟灑的標準,被叫做“喇叭褲”絕不夸張。
80年代初,上面突然號召穿西裝,那可絕不亞于一次精神上的地震?!爸袊嗽摬辉摯┩鈬睅缀醭闪巳珖舷鹿餐淖h論中心,西服的盛行進程緩慢,有的老年人甚至發(fā)誓一輩子不會穿。然而,那些鐵桿人物最終也逃不脫從看不慣到看得慣的規(guī)律。開始是偶爾穿穿孩子換下的舊西裝,再后則是堂而皇之地買一套穿了,就是在年輕人已不習慣穿得太規(guī)矩而盛行休閑服時,老人們還是把西服視作端莊。
由此可見,社會上的事物總是有不習慣到習慣這樣一個過程,看不慣的并非就不合理,看慣了的也并不是永遠合理。你看不慣的東西也許不代表自己思維滯后,但是你看慣了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成為落后的。
管住嘴巴 不嘮叨
■高國彬
近日,到老朋友家中去做客,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在談話中,發(fā)現(xiàn)過去曾經(jīng)是寡言少語的老朋友,如今變得過于嘮叨了?;氐郊抑校c老伴談及此事,沒料到她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看來老年人的嘮叨,是帶有普遍性的。
俗話講,樹老根多,人老話多,果不其然。老年人的嘮叨,分兩種,一是對年輕人,要么挑三揀四批評指責,要么不放心,千叮嚀萬囑咐;二是追憶自己的“事跡”,尤其是“過五關(guān),斬六將”之舉,更是不厭其煩地輪番向別人講述。
老年人愛嘮叨的原因是人到老年之后,生理機能逐漸老化,思想、理解和記憶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老年人沒有工作壓力,失去了學習新事物的動力,心理狀態(tài)和舉止行動,開始向孩童時代回歸。過去有些人把老年人稱作“老小孩”,這不是貶意詞,而是對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xiàn)的準確描述。
老年人的嘮叨,是可以控制的。首先,老年人要正確對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都曾為黨為國家做過一些工作,也都曾經(jīng)有過輝煌時刻。但是,個人的功過是非,要由群眾去評說,自己不要總掛在嘴邊上。如果你認為有必要把過去的輝煌歷史、坎坷的經(jīng)歷介紹給后人,不妨你自己動手整理成文字。這樣既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也給家庭留下一筆精神財富。
其次,要善于學習新鮮事物。喋喋不休講述過去的重要原因,是對今天的新鮮事物了解較少。要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學習電腦、書畫和攝影等,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永葆青春。
再次,對子女做的事情,不要過多干預(yù)。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數(shù)都過了“而立”之年,萬萬不要再當成“娃娃”看待,凡是需要交給他們?nèi)マk的事情,交代清楚即可。出錯了,也不要過多指責和埋怨,幫助他們吸取教訓就可以了。
讓我們從嘮叨中解脫出來,積極學習新鮮事物,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天地,去迎接人生的“第二個春天”吧!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