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在一些大網(wǎng)站論壇上,平凡、慈祥的“地攤奶奶”迅速走紅,成為最吸引人的熱門話題之一。在百度上搜索“地攤奶奶”,相關留言約142萬條。那么“地攤奶奶”到底是什么人?她緣何引來如此大的熱議……
九旬老人擺地攤
老太太名叫苗桂英,來自河南焦作,今年已有91歲高齡。
除惡劣天氣外,每天,這位滿臉皺紋、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都要乘坐公交車到焦作塔南路軍分區(qū)門口附近擺地攤。只見大樹下,老太太坐在一個小墊子上,瞇著雙眼。在她面前擺放著針線、打火機、鞋墊、火柴、鑰匙鏈等小零碎。老人雙手合攏抱著膝蓋,靜靜地等待有人購買物品。她在此堅守已經快兩年了。
老太太身世坎坷,老家在江蘇宿州。新中國成立前,她從江蘇一路逃荒、要飯來到焦作,丈夫在焦作一家煤礦當采煤工,一家人才算在當?shù)亓⒆∧_。老太太育有兩兒一女。
1998年8月,老人的丈夫去世后,老太太來到了女兒家中,這一住就是將近十年。前幾年老人腿腳稍靈便時,為貼補家用,曾走街串巷撿拾一些廢品。后來,就在小學門口擺地攤,賣雜貨。2005年11月,閑不住的老太太把陣地移到塔南路軍分區(qū)門口。
為了來去方便,老太太的貨物就放在旁邊一個商店里,商店的許多員工都認識她。剛開始擺攤時,老太太根本不賺錢,曾經一天只賣出過一個打火機。不過,老太太有耐力有韌性,一路堅持下來,倒也能賺些錢財。冬季時,老人是每天9點出攤,下午4點結束。白天長了,就改在7點半出攤,下午5點結束。一般而言,老太太中午不回家,自帶的干糧有饅頭和咸菜等。
附近軍分區(qū)的一個戰(zhàn)士經常給老人送飯,肉餅、包子、牛奶等。一位跑摩的的中年人隔三差五給老太太送來豆?jié){和油條。附近有一個中國銀行,一群女孩送來了漢堡包、蛋糕,還有熗鍋面等。面對這么多好心人的關照,老太太除感激之外,均一一“笑納”了。
愛心有多種表達方式。還有人覺得老太太擺地攤真不容易,每每經過她的地攤,都要主動拿出一兩塊錢,買點小物品回去。
躥紅網(wǎng)絡 網(wǎng)友捐助“貧困”奶奶
網(wǎng)友“延續(xù)GIRL”是一位24歲的文靜女孩,她住在軍分區(qū)對面。她每天出門的時候,都能遇見老奶奶坐在軍分區(qū)門口北側人行道的大樹下,擺攤賣東西。
老奶奶這么大年齡了,仍然不分嚴寒酷暑,不怕風吹雨打,天天乘公交堅持擺地攤,太不容易了。網(wǎng)友“小李飛刀”發(fā)現(xiàn)后,覺得老人很可憐。在這一點上,“小李飛刀”和“延續(xù)GIRL”有共識,覺得應該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呼吁一下,給老奶奶一些人道幫助。
2007年6月12日,兩位網(wǎng)友在“焦作信息港”聯(lián)合發(fā)帖——《熱心女網(wǎng)友倡議,為地攤老奶奶集資捐款》,動員網(wǎng)友給91歲依然辛苦擺地攤的老奶奶獻愛心。
帖子一經發(fā)出,5天之內點擊率達900人次,回復50多個。
同日,地攤奶奶的故事,被轉發(fā)到“大河論壇”,并附加老奶奶4幅擺攤照片。其實,兩個網(wǎng)友的目的很簡單,他們被老人這種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舉動震撼了,他們要引起社會、媒體、政府的關注,解決老人生計問題。
萬名網(wǎng)友圍繞91歲高齡老人為何街頭練攤、老人有沒有親人、老人擺攤考驗政府救助體制等問題進行熱議。
焦作網(wǎng)友說:“我哥嫂家的針線等小物件都是在老奶奶那里購來的,每次路過那里,不管用上用不上,都要在她那兒買些小東西,還教育我侄子和我丫頭,做人要有顆善良之心,幫助人是美好的……”
2007年6月17日,兩位熱心在焦作組織了一次愛心捐款,出現(xiàn)獻愛心的小高潮。共收到15名熱心網(wǎng)友的750元捐款。其中兩名河南理工大的學生專程跑來捐助。捐款最多的一位網(wǎng)友,在電纜廠上班,工資也不高,捐200元略表心意。又說自己的爺爺、奶奶也都90多歲了,看到“地攤奶奶”的帖子后很感動,就想為老奶奶做點什么。
也有網(wǎng)友建議,應該先摸清苗奶奶的真實情況,再獻愛心不遲。
首期750元善款如何處置?大家決定先拿出一部分,用于每天購買食品讓老人享用,還準備固定一家附近的飯館,每天給老人做松軟的面條或大米飯炒菜,然后定時送給老人。再購一兩箱飲料和牛奶擱在對面的商店,讓老人渴的時候去店里索取……
拒絕捐助 擺攤只為尋求快樂
可大家沒想到,將捐款送到老奶奶女兒家中后,當場遭到老人家的拒絕。
老奶奶家住焦作市造紙廠家屬院,她的女兒劉翠平,今年52歲。女婿抄保才,今年53歲。劉翠平夫婦在街坊鄰居間口碑很好,十分孝順。劉翠平經常給老人洗澡,老人出攤,她每天接送。女婿抄保才也照顧體貼老人,極盡孝道。
劉翠平住在家屬院頂樓。整個房間裝修漂亮,十分到位,屋里裝有空調,老奶奶的臥室井然有序。從整個家境上看,不像“貧寒”人家,老奶奶完全可以在這樣一個溫馨的家中,享受天倫之樂!
劉翠平說,自己家中雖然談不上大富,但養(yǎng)活老母親絕對不是問題。母親外出擺地攤純粹是她的愛好,跟家里的生活壓力沒有任何關系,母親一生都是個好強的人,年輕時做過生意,一輩子受了太多的苦。母親曾認真地跟她說,只要還能走動,就想出去掙點錢,就要靠自己來養(yǎng)活自己。她不愿意依附家人,也算是證明自己的能力吧!
劉翠平多次做母親的思想工作,想讓她在有生之年享享清福,但被斷然拒絕。
為此母女之間經常“鬧矛盾”。碰上陰天下雨天氣不好的日子,劉翠平總是盡力說服老太太不要出門,但是老太太總是不聽。有一次,天氣很糟糕,劉翠平下定決心,堅決不讓老太太出門,沒有料到的是,老太太到廚房窗戶前,大發(fā)脾氣,鬧著說“不讓出門擺攤就跳樓自殺”,這讓劉翠平很是無奈。
鄰居耿師傅說:我們也都勸過老太太多次,但是都無濟于事。你讓她在家里享清福,她反而感到痛苦。老太太說,在家里悶得慌,擺地攤雖然辛苦,但上街“看人”有意思。擺地攤時,總有人喜歡問她的年齡,她就是不回答,除非有人買她的東西,她才愿意聊上幾句。
小區(qū)門衛(wèi)蘇阿姨是個熱心人,經常幫老人提提東西什么的。她說,老太太上街擺攤不是因為貧困無法生活,而是她自己的樂趣,她喜歡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就像有的老人喜歡鍛煉,有的老人喜歡旅游一樣,老太太擺個地攤掙個小錢,是她快樂的源泉,有成就感。
原來,老奶奶出外掙錢并非因為貧困,“擺地攤”是她快樂的源泉。其實,老奶奶有一個幸福之家。2007年7月9日,在這個家中,記者看到這樣的一幕——
老太太剛進家門,女兒劉翠平就已打好了一盆溫水。搬凳子讓老太太坐下后,劉翠平又給老太太脫去了鞋襪,換上了拖鞋。在清點上午的“業(yè)績”時,老太太帶著濃重的江蘇口音笑著說,只掙了幾毛錢。劉翠平的丈夫拿出一個小塑料桶,讓老太太把零錢放進里面,桶內全是老太太積攢下的一毛錢硬幣,足足有半桶之多。
自從“地攤奶奶”成為網(wǎng)絡“紅人”之后,多家報紙、電視臺、電臺前來采訪,這個家庭被炒得沸沸揚揚。劉翠平笑著說,現(xiàn)在母親真成了大眾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認出來。令人遺憾的是,有些網(wǎng)友沒有經過調查了解,就在網(wǎng)上說俺虐待母親,攆母親出家門,這是沒影的事……
至此,網(wǎng)友們明白了事實真相,老人擺地攤是一種自立自強的表現(xiàn)。一些網(wǎng)友的觀點令人深思:擺攤已成為老人晚年生活的一個精神寄托了,如果我們非要強行捐款給老人,會不會傷了老人的自尊?這也是老人不愿意接受捐贈的真實原因吧……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