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有句名言:“3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要靠‘錢’賺錢?!辈贿^李嘉誠說的是中國香港,那里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概率高一些,所以很多男女才俊在30歲時積累了不少財富。而在內(nèi)地,這一年齡恐怕要推遲一些,多數(shù)人會在40歲左右時達到人生的輝煌時期。這樣,這句話在內(nèi)地的版本應當是:4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4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以下4位“財女”實現(xiàn)了靠“錢”賺錢,靠智慧賺錢。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畢竟40歲開始賺錢還不算太晚。
工作之外靠“理財”
李昕在一家國有企業(yè)的工會工作,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經(jīng)商、事業(yè)有成,她也曾動過心。但畢竟單位的保障和福利還不錯,所以即將跨入四十歲門檻的她雖然還是一個“大頭兵”,但她非常知足,因為對她來說,除了單位提供生活保障以及舒適的環(huán)境外,這份工作已經(jīng)無足輕重。這些年,她依靠科學理財,使家庭資產(chǎn)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已經(jīng)比當初和她同一個起點的同事們高出了好幾倍。
說起家庭理財,李昕十幾年前就開始了。那時她和老公勤儉持家,有了婚后的第一筆積蓄,當時多數(shù)人都是“有錢存銀行”,而她把積蓄買了國債。五年下來,算上利息和當時的保值貼息,她的積蓄正好翻了一番。此后趕上股市開始起步,她又果斷地把這筆積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到2001年時,她去證券公司查股票余額,讓她驚喜的是,當時的股票總市值已經(jīng)達到15萬元!而她那時的工資才800元。
她始終抱著見好就收的投資心理。為了穩(wěn)定勝利果實,她便把股票及時賣掉,又買了國債。她算了一筆賬,當時三年期國債的年利率為2.89%,這樣,她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4335元。
2004年初,理財市場不斷推出信托和開放式基金,她又將到期的國債本息一分為二,分別買了兩年期信托和開放式基金,信托產(chǎn)品的年收益為6%,基金的申購價格為1.07元。不久前,信托產(chǎn)品到期兌付,那只基金的累計凈值在經(jīng)歷漲漲跌跌之后也達到了1.57元,到2006年底,兩年時間她靠“錢”賺來的錢已經(jīng)超過了她的工資。
“投資”讓她衣食無忱
于曉燕以前是一家銀行的會計,2002年她就看好了房地產(chǎn)市場的前景。她拿出所有的積蓄,并向父母借了一筆錢,辦理了商業(yè)貸款和住房公積金貸款,買了一套房子。此后的兩年,還貸壓力較大,雖然家外有“家”,但他們的生活卻比“無家可歸”者還困難,以至過年時連件新衣服也不敢買,怕無法如期償還銀行貸款。為此,老公沒少埋怨她。
不過,從2004年開始,老公的臉色漸漸“多云轉(zhuǎn)晴”,因為當?shù)胤績r一個勁往上竄,他們按揭房的房租也水漲船高,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初,于女士考慮銀行貸款利率上調(diào),貸款成本增加,同時國家開始出臺一些抑制房地產(chǎn)過熱的政策,于是她便將房子賣掉,提前還了貸款。這樣,于女士當初投資的14萬元很快變成了24萬元!因為有了這筆不菲的積蓄,恰好單位出臺了內(nèi)退政策,她便提前辦理了內(nèi)部退養(yǎng)手續(xù)。
失去了緊張忙碌的工作,于女士很不適應,雖然有24萬的積蓄,但坐吃山空總有花光的一天,于是她便琢磨起了投資門路。親戚朋友知道她內(nèi)退在家,且投資房產(chǎn)賺了“大錢”,所以有的來借錢,許諾給予高額利息,有的動員她合伙人股經(jīng)商做生意,還有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理財師找上門說要幫她制定家財增值規(guī)劃……經(jīng)過慎重考慮,于女士認為普通理財產(chǎn)品收益太低,炒股、炒期貨倒是收益高但風險太大,所以不如進行“實業(yè)”投資。
她的一個親戚開了一家生產(chǎn)瀝青的化工廠,當初在銀行工作時,這位親戚曾從她所在的銀行辦理貸款,均能夠按期償還本息。后來,因為銀行限制對小企業(yè)的投入,親戚的工廠籌資無門,影響了發(fā)展。于是,于女士主動找到這位親戚,經(jīng)過協(xié)商達成了合作意向,由她將24萬元資金借給這位親戚,在確??呻S時撤資的情況下,每年享受20%的分紅。為了防范投資風險,于女士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因為親戚的工廠固定給某縣公路站供貨,而公路站始終壓著供貨方一部分資金,因此這位親戚有一筆數(shù)額不菲的債權(quán)。公路站是政府的,債務風險較小,所以她和親戚協(xié)商24萬元借款以債權(quán)做抵押,并通過律師辦理了相關(guān)手續(xù)。這樣,親戚盤活了融資資源,取得了經(jīng)營資金,于女士又在避免風險的前提下增加了投資收益。2005年她獲得分紅8萬元——她的這一投資,相當于獲得了8萬元年薪。
人盡其才賺取外快
張曉穎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文案,因為很多廣告創(chuàng)意和設計都是在家里完成,所以工作相對自由。有一次,一位在報社做編輯的朋友看她十分清閑,便問她能否給報社寫一些情感方面的稿件。這對于中文系出身的她來說自然不在話下,根據(jù)一位閨中密友的婚姻經(jīng)歷,她很快寫出了一篇情感傾訴的稿件。不久,報社給她寄來了200元稿費。雖說錢不多,但畢竟是她工作之外賺取的“第一桶金”,同時對她來說,這篇三千字的文章只用了半天功夫,除了獲得稿酬,還可以體驗發(fā)表文章的成就感,比寫枯燥的廣告文案好多了。從此她一發(fā)不可收拾,主動和這位編輯朋友聯(lián)系,每周固定給她寫一篇稿件,這樣一個月下來會有800元的“外快”。
毛立英小時候和她媽媽一樣,喜歡刺繡。手工刺繡又名“針繡”,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gòu)成紋祥或文字。十多年來,她跟著媽媽學會了不少刺繡針法: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等。結(jié)婚以后,毛立英還保持著這樣的愛好。一次偶然的機會,毛立英認識了一位開裝飾品專賣店的朋友。朋友告訴她,不妨把繡好的成品賣給他。他付給毛立英每件10元到50元的價格。并且,沒有特殊要求,可以利用空余時間做。在單位,中午休息時間、下班在家,她都可以制作。并且,不需要太多成本,操作起來非常簡便。沒有想到,毛立英的刺繡非常受女孩子喜歡。為了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毛立英還特意買了有關(guān)的書籍,學到了不少時尚繡法。就這樣,毛立英繡品逐漸擴大到服裝、臺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一個月下來,朋友付給她的400元酬勞讓她十分意外!她說,業(yè)余賺錢,不僅旱澇保收,還可賺到因“外快”帶來的快樂!
(編輯/李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