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好多風(fēng)俗習(xí)慣都來源于宗教,后來逐漸演變?yōu)榇蟊娏?xí)俗。“臘八粥”即其一例。
宋代吳自枚在《夢梁錄》中說,臘月初八,“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寺廟俱設(shè)一味粥,名曰‘臘八粥’”。相傳,釋迦牟尼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惱,二十九歲時(shí)立志出家修行,遍游各地,苦行六年,骨瘦如柴,后來覺悟到苦行并非解脫之道,決定進(jìn)食,遂入連禪河洗浴,但身體太虛弱,不能自出,此時(shí),天神暗助,垂下河邊樹枝,使他得以攀枝出水。此時(shí)際,他是又累又餓,天神示意牧羊女取來泉水,加上野果、羊乳,把身上所帶的午飯熬成乳糜狀粥,讓他食用,不久,身體康復(fù),精力充沛,坐在菩提樹下發(fā)誓說:“若不成正覺,雖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靜思七日,克服了各種煩惱,臘月初八悟道成佛。后來,每到這一天,各地寺院和尚就集會(huì)誦經(jīng),煮粥供佛,以示紀(jì)念。久而久之,“臘八粥”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習(xí)俗。
演變后的民間“臘八粥”,不再含有祭神敬佛的色彩,而是歡慶豐收,預(yù)祝安康幸福。那些用糯米或黃米、大米、小米、紅豆、栗子、蓮子、花生米、薏米、綠豆、紅棗等自產(chǎn)的諸種糧食、果品熬成的粥,不僅其味清香甜美,而且暢胃氣,生津液,男女老少無不喜愛?,F(xiàn)代筵席已把“臘八粥”更名為“八寶飯”,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甜食。有些食品廠已將“臘八粥”制成罐頭,成為大眾日常的方便食品。
由于各地人群的口味和習(xí)慣各不相同,“臘八粥”的做法雖有差別,但只是配料不同,都是粥,而北方人喜歡吃面食,有些地方在臘八這天上午就開始做“臘八面”,用上等精細(xì)面粉加水和成面團(tuán),餳半小時(shí)后,將面團(tuán)搟薄切成韭葉般的面條,然后將紅蘿卜、豆腐、金針菇、木耳、白菜等切成小丁,熱鍋熱油后放蔥、姜,出香味加入菜丁、調(diào)料、水,燒開入菠菜、蛋糊,做成“臊子”,置放一邊。接著煮面條,澆“臊子”,色、香、味俱全的“臘八面”就做成了??粗?,吃著更香?!芭D八面”家家做,也做的多,吃了這頓,下頓熱了再吃,稱贊說:“臘八面,熱三遍,用肉都不換。”可見人們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