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冷的冬季,最愜意的事情,莫過于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火鍋前,有說有笑,邊吃邊聊了。
冬季吃火鍋是我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韓詩外傳》記載,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在祭祀或慶典時,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大鼎四周,將牛羊肉投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煮熟后分而食之,這興許就是最早的火鍋了。
到了北宋時期,火鍋烹飪技術(shù)已經(jīng)較為成熟,在有些酒館里,冬天已有火鍋應(yīng)市。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就記載了他吃“涮兔肉火鍋”的經(jīng)歷。當(dāng)時,林洪到武夷山去尋訪一位隱士。途中他抓到一只野兔,到達(dá)山頂時,天空中突然飄起了鵝毛大雪。林洪問隱士會不會燒兔肉,隱士回答說:“我們山里人烹調(diào)兔肉的方法是這樣的:在桌上放一只小火爐,爐上架一口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等湯開了,便夾著兔肉片在湯中涮熟,然后蘸著用黃酒、豆醬和辣椒粉調(diào)成的醬汁吃?!绷趾槠穱L之后,覺得這種吃法既能御寒,味道又十分鮮美,于是便將其寫進(jìn)了書里。
到了明清時代,火鍋開始走出民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帝王將相的餐桌。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歡吃火鍋。他曾數(shù)次下江南,地方官員為投其所好,所到之處為他備下“大量火鍋,迎風(fēng)接駕”。據(jù)《清代檔案史料叢編》記載,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宮舉辦了一次530桌的宮廷火鍋宴,“每桌熱鍋兩個”,其盛況可謂中國火鍋之最。
當(dāng)然,吃火鍋并非漢人的專利。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吃火鍋了。1984年,在內(nèi)蒙古出土了一幅遼代墓葬壁畫,畫中的3個契丹人圍著一口火鍋,席地而坐,桌上擺放著酒杯、酒壺和一盤切好的羊肉片,生動地描繪了契丹人吃火鍋的情景。
宋代以后,火鍋逐漸傳到了海外。據(jù)說,當(dāng)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中國返回意大利的途中,在阿爾卑斯山附近迷了路,當(dāng)?shù)氐囊晃晦r(nóng)夫?qū)鼋┑鸟R可·波羅救回家。蘇醒后的馬可·波羅非常懷念中國的火鍋,于是向農(nóng)夫描繪了火鍋的樣子。無奈農(nóng)夫家中只有一瓶白酒、一塊奶酪和幾片面包,聰明的馬可·波羅將奶酪和白酒一起放入鍋中,等奶酪煮成濃稠的糊狀后,用叉子叉起面包,邊蘸邊吃,直到鍋中的液體奶酪燒干為止。這種既美味又御寒的吃法,很快便在阿爾卑斯地區(qū)流傳開來,并逐漸演變成為現(xiàn)在的“奶酪火鍋”。
作為中國的近鄰,韓國人在很早以前便學(xué)會了吃火鍋。他們用來制作火鍋容器的材料既非銅鐵,也非陶瓷,而是就地取材,用當(dāng)?shù)厮a(chǎn)的特種石材挖鑿而成,不僅環(huán)保,而且具有長久保溫的作用。由于韓國火鍋的容器是用石頭做成的,所以韓國火鍋又被稱為“石頭火鍋”。
瑞士人在制作火鍋時,也融入了許多民族元素。瑞士以出產(chǎn)巧克力著稱,所以瑞士最流行的便是“巧克力火鍋”。這種火鍋的食用方法非常簡單,先將巧克力、牛奶、甜酒放入鍋中熬成濃稠的巧克力汁,再用長柄叉子叉上蘋果片或草莓,蘸著鍋中的巧克力汁吃,一直到火鍋中巧克力汁蘸完為止。這種巧克力火鍋,擺在桌上熱氣騰騰,吃在口中甜甜蜜蜜,深受青年人的喜愛。
法國人生性熱情、豪爽,也許是覺得用水燒湯熱度不夠高吧,于是對傳統(tǒng)火鍋進(jìn)行了大膽的改革,用滾燙的油來做火鍋的湯底。以法國著名的“牛肉火鍋”為例,其做法是先將1升植物油倒入火鍋中,待油在鍋中翻滾沸騰后,用叉子叉起事先切好的塊狀小牛肉,放到油中炸熟,然后蘸上芥末蒜茸醬和蔬菜醬,邊蘸邊吃。
法國人“以油代水”做湯底已經(jīng)夠標(biāo)新立異的了,可是在泰國還有一種更加不可思議的火鍋——“冰炭火鍋”。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可泰國人卻偏喜歡就著火鍋喝冰茶。泰國地處熱帶,絕大多數(shù)月份氣溫都在30 ℃以上,尤其是五六月間,天氣更是炎熱。泰國人似乎天生就不怕熱,大熱的天,他們卻喜歡圍著熱浪滾滾的火鍋,吃得津津有味。熱得實(shí)在受不了啦,便喝上一大口冰茶。這種“冰炭結(jié)合”的吃法,倒也別有一番情趣。
如今,火鍋這種傳統(tǒng)美食也融入了許多現(xiàn)代科技元素。例如,為了便于攜帶,人們發(fā)明了一種“紙火鍋”。這種火鍋采用特殊的紙張取代傳統(tǒng)的金屬和陶瓷火鍋容器。紙火鍋雖是用紙制成,但燒不毀,也濕不透,人們只需將火鍋湯底倒入紙鍋內(nèi),再放入牛肉、海鮮、豆腐、蘑菇等食材,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由于紙火鍋不燃不漏,攜帶方便,而且可以吸收雜質(zhì)和油膩,保持湯底的清爽,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人們冬季外出旅游或野炊時的首選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