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
推薦名家:王宏圖(評論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
推薦作品:《夜火車》徐則臣著
載《作家》2007年第6期
推薦評語:不管以前讀沒讀過徐則臣的小說,他的長篇新作《夜火車》給人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它在總體風格上沿襲了濫觴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新寫實的敘述模式,它們在9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作家手里發(fā)揚光大,臻于相對圓熟的境界。熟悉當代文學流變的人,非常容易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與它們之間的親緣性。
從頭到尾,《夜火車》籠罩在那種灰暗壓抑的色調(diào)之中,并且充滿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悖謬,它讓人不禁想起卡夫卡的筆法。主人公陳木年被沈教授相中,已獲得免試直升研究生的資格。但他在頑童心態(tài)驅(qū)使下作出的惡作劇,使其命運瞬間改觀。為了從父親手中弄到錢,滿足其游走世界的渴望,他謊稱自己殺了人。雖然這一事件很快澄清,但卻使他失去了讀研的機會,淪為學校的臨時工。他愛上了鄰家女孩秦可,但當對方準備向他獻身之際,他卻臨陣脫逃,隨后去紅燈區(qū)游逛。但最讓人驚愕的是,最終陳木年還是殺了人。這次他動了真格,將企圖強奸秦可的魏鳴殺了,踏上了逃亡的不歸路。在作品中,火車是通向一個自由的彼岸世界的媒介,但它能否拯救陳木年,作者的態(tài)度顯然是悲觀的。
新生代小說風格的各種元素在《夜火車》中都有所體現(xiàn);與此同時,它又成了一種有待突破的桎梏,它有意無意地束縛了作者的神思,無法讓他攀登到更高的境地。
中篇
推薦名家:溫亞軍(作家)
推薦作品:《蒼聲》徐則臣著
載《收獲》2007年第3期
推薦評語:《蒼聲》寫出了“文革”的另一面,何校長與因養(yǎng)女之間“不明不白”的關(guān)系被批斗、養(yǎng)女韭菜為救養(yǎng)父被幾個少年輪奸,使“我——木魚”經(jīng)歷了一場殘酷的人間鬧劇后,發(fā)聲由原來的童音變成了“蒼聲”。這不是傳聞,也不是記憶,而是徐則臣對那段歷史的理解和個人精神體驗的一種表達。《蒼聲》雖然寫的是“文革”時期的一段慘劇,可整部小說里沒提到一句有關(guān)“文革”的話,甚至沒有對那段背景作任何鋪墊,“文革”的復雜內(nèi)涵及其成因幾乎與作者沒有關(guān)系,摒棄了那種題材的觀念,他關(guān)注的只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遭遇,還有“木魚”家?guī)讞l小狗的慘痛下場。徐則臣選擇的是一個理性的敘述角度,他相信自己理解的那段歷史帶給人們痛楚的深厚程度,重新判斷歷史的荒謬,無論是對存在的發(fā)現(xiàn),還是對人心的洞察,都有獨到之處。
推薦名家:徐坤(作家)
推薦作品:《花弄影》溫亞軍著
載《上海文學》2007年第7期
推薦評語:《花弄影》從婚姻關(guān)系考察一個小城女子進入省會城市的命運,在對于人性欲望的考量方面,作者的眼光是犀利的,刻薄的,嘴角似乎時常隱含一絲嘲諷的笑意。對于城市人生存的困頓,對于我們這個時代日常生活詩意的消解,作家溫亞軍常常也是疾首痛心。在溫亞軍描寫都市生活的小說中,“外省”的概念鮮明而刺眼,對于由地域的差異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作者的體察是十分敏銳的、細致的,看似不動聲色之中實際上是滿面憂傷的。流落、漂泊、孤獨、奮斗這些字眼雖然不曾刻意體現(xiàn),然而卻灌注于那些外省主人公們的一言一行之中。莊曉然看似“花弄影”般地姿態(tài)搖曳,實際上卻是“無根”般地游蕩飄搖,她的一切行動與努力,只是為了簡單的在大城市里扎下根落下腳。
短篇
推薦名家:畀愚(作家)
推薦作品:《你帶什么東西逃走》林宕著
載《上海文學》2007年第6期
推薦評語:
這是一個小貪官的下午,也是他一生的深縮;
這是一個男人對女人的渴望,也是一種情感的復蘇?
歲月改變一個人,而人在瞬間改變自己。如果現(xiàn)實世界因此存在,那小說就是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推薦名家:姚鄂梅(作家)
推薦作品:《蚯蚓》溫亞軍著
載《中國作家》2007年第4期
推薦評語:溫亞軍的《蚯蚓》,是一個不能給人帶來美感的短篇小說,但它刺人,令人過目不忘。他用蚯蚓這個不太漂亮的東西巧妙地連起了兩個不太漂亮的事件:城里人為了防治沙塵暴,要在沙科多這個地方栽樹,阿岱要在因栽樹而翻起的泥土中尋找蚯蚓,試圖用這個偏方來治療他因節(jié)育手術(shù)失誤而落下的性功能障礙。這本是兩項積極而健康的事業(yè),遺憾的是,它們最終都未能獲得成功,沙科多人為了每年一次從城里人那里領(lǐng)取種植費,故意砍去樹根,或用開水燙死樹苗,城里人的沙塵暴因此久治不愈。后來,城里人改變了策略,沙科多人的小小陰謀眼看就要破滅了,望著那些又肥又長的蚯蚓,阿岱突然沒有了撿拾的力氣。城市與農(nóng)村的對立,政府與百姓的隔膜,以及隨之而產(chǎn)生的情理上的錯位,令人如鯁在喉,如刺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