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誕生了一批批神奇旋即倒下的悲劇英雄時,我們要問:如何成為一名可持續(xù)的成功者?《基業(yè)長青》作者有“新得”。
2006年,《基業(yè)長青》的第二作者杰里#8226;波拉斯與專門研究“人類潛能運動”的專家斯圖爾特#8226;埃默里,以及美國頂級創(chuàng)投家馬克#8226;湯普森共同推出了他們的新作:《成功長青》。
這部書與以往那些成功勵志的宣言所不同的是,作者花費了10年的時間對全球幾百位成功人士,包括像曼德拉、比爾#8226;蓋茨、克林頓這樣的人物做親自訪談后才告罄這項浩大工程。被調查者最后的入圍條件是:事業(yè)持續(xù)成功,最短為20年;他們不被冠之以“高瞻遠矚的領袖”,而是“持久成功人士”。因為這部書不是要告訴普通人望塵莫及的“模仿榜樣”,而是要從人的內心深處挖掘“成功的潛力”。
在完成上百次采訪后,作者認識到,這些組織的締造者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至少匯集了三個基本的成功要素:第一是“意義”;第二是“思維模式”;第三是“行動模式”。
追求“意義”是真諦
若要獲得成功,首先要放棄“世俗的虛妄”,這通常是為了“生計”,或者是從眾的驅使,或者為顯赫的地位。但造化弄人,除非你不把這些視為首要目標,否則,成功就會變成你的精神桎梏。而“意義”應當是一件令你激情四溢、心無旁騖的事;它又是一件你樂意感召他人共同分享的事。由此,事業(yè)的締造者們才能沿著心中特定的理念和方式去推動組織做長期不懈的努力,走到行業(yè)或領域的領先位置。
改變“思維”始于心
在與成功人士的對話中,作者發(fā)現(xiàn):無論組織或領導力的長期成功,與是否有個最佳創(chuàng)意、有什么樣的組織結構或者商業(yè)模式沒有多大關系,重要的是獲得持久成功的動能。
“那些持久成功的人與別人想的都不一樣?!币晃豢鐕究偛谜f。顯然,思維模式極其重要。
那么,有這樣幾點是應當明白的:第一,成功不是依賴個人魅力,而是源于理想。要用健康的方式實現(xiàn)理想,不可以麻痹自己。第二,人生多磨難,如果當積極的思考都不管用時,不要強作歡顏,而是立即投入工作。還要懂得,再好的做法也有不好的一面。重要的是拒絕消沉,在持續(xù)的行動中完善一切。第三,不要選擇受害者,放下責難,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未來。
讓“行動”贏得好運
大多成功者往往會告訴你他們緣于“機遇巧合”。這你千萬不要認為他們是在告訴你成功憑運氣。其實在對話的背后作者考察到的是:成功者們“越努力工作,運氣越好”。他們能夠將理想轉為行動。
當然,行動的目標極其重要,但同時要清楚地知道,一旦起步,就是一系列的實驗。每一小步都是大膽的冒險。因此,要學會評估進度。
于是,坦誠對話就至關重要。如果為了探究真理各抒己見,爭論會令人振奮;但倘若摻雜了爭強好勝,爭論就成了卑瑣的口舌之快。所以有一個原則:不求正確,但求有效。而最終的實施,靠言行一致。
這部“成功指導”的獨特著作,其實是開啟了一個意義深遠的討論,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在今天這個時代,誰都可以追求成功,誰都可以擁有意義非凡的人生。
責任編輯: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