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周時間,青海湖鳥島上的數萬小鳥,就要破殼出世了。就是在此時,我們來到了青海湖。
湖面極大,故名海。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無邊無際。水鳥自由自在地在水面飛翔。
陽光照在湖面,遠處是深藍色的,近處是湖藍色,多美?。∵@是鳥的天堂,也是大自然鐘情之處。
可鳥島管理處的同志說,今年來鳥島的候鳥比去年少,這些年,一年比一年少。青海湖的水面有4200多平方公里,正在不斷萎縮;水位比上世紀70年代下降了3米多。根據水文資料記載,大約有70多條大小河流匯入青海湖。這些河流的源頭都是冰雪融水。由于氣候變暖,降雪少了,雪線逐年提高,河流的水量也便減少,青海湖的水隨之減少。湖水比以前少了,魚比以前少了,鳥也就少了。在這里,水和魚,魚與鳥之間,形成了一個自然循環(huán)鏈條。
可即便如此,成千上萬只鳥飛起來,依然遮天蔽日。我們在贊嘆著奇景的同時,心里也在憂慮,這樣的情景,還能持續(xù)多少年呢?
去過青海湖上游的人回來對我說,上游的草地破壞很嚴重。政府已經嚴格限制放牧和狩獵,但草地主要的侵害者是沙鼠。沙鼠專門吃草根,由于沙鼠太多,草地也被毀了。沙鼠的天敵是老鷹、狐貍和狼。但是偷獵者和大量使用的農藥,消滅了大量的猛獸猛禽,草原的食物鏈平衡被打破。
當地的藏民和其他少數民族都有宗教信仰,他們不愿看著沙鼠毀草原,但也不愿滅鼠殺生。當地政府不得不從很遠的其他地方,請漢民來幫助滅鼠。這些故事,只有來到當地才能聽到。
鳥島與陸地之間,過去是有湖水隔開的。人不乘船,便無法上島?,F在水少了,鳥島與陸地連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半島”,人可以走到鳥島上。為了不影響島上的鳥孵卵,管理委員會從陸地修了一條隧道通到島上。又在島上修建了一個半地下的觀察掩體:人們站在掩體里,通過一個扁平的觀察窗口,可看到鳥島上的景物。窗子用玻璃隔開,人們在掩體里,聽不到鳥叫聲,鳥也看不到掩體里面的人。
在島上還安裝了幾個攝像頭,通過埋在地下的電纜與電視監(jiān)視器連接。管理人員通過監(jiān)視器,近距離觀察鳥群的活動。當地的狐貍、狼和沙老鼠,有時跑來“半島”上偷吃鳥蛋,也有少數偷獵者打鳥,這些都是鳥的敵人。
每年春季,成千上萬的斑頭雁,在鳥島上聚集。母雁在島上產卵孵卵,公雁守在旁邊陪伴。天空中還有許多斑頭雁盤旋,尋找空地便飛落下來。剛落地的斑頭雁,如果“誤入”了屬于其他班頭雁的“領地”,守在領地上的公雁就立刻就伸長脖子,將頭貼著地面,勇敢地沖過來,趕走“入侵者”。誤入領地的斑頭雁,也很知趣,要么轉身逃走,要么重飛回到空中,再找其他落腳的地方。在鳥類的世界里,別人的家園,也不能隨便進入。公雁們像“看門人”,日夜站在領地上,東奔西跑忙碌著驅趕一批又一批從空中落下來的“入侵者”。母雁們在看門人們的守護下,安詳而不受干擾地孵卵。
過幾天之后,母雁們便知道蛋能否孵出小雁了。它們究竟通過什么方法,知道這個秘密的呢?人類至今還不得而知。孵不出來小雁的鳥蛋,叫做“臭蛋”。被母雁拋棄的臭蛋,在陽光直射下,便會裂開。
青海湖有一種特別的魚,這就是著名的裸魚,當地人叫“湟魚”。這魚本來是不讓捕殺的,今天更實行了嚴格的禁漁,保護湟魚在冷水里緩慢生長。湟魚每年從深水區(qū)游到河流中,到較淺而溫暖的淡水中產卵。等到小魚長大一些后,大魚便帶著小魚穿過河流游回到冷而咸的深水湖。當地人說,過去,每當魚群洄游時,一連好多天,河道里滿是成群結隊的魚,好像水中一列長長的火車,場面非常壯觀。
而每到此時,也是鳥島上的候鳥們補充食物的大好時機。由于魚太多,鳥也吃不完,仍有大量的魚,回游到大湖里。等到小鳥孵出后,大鳥帶著小鳥,先在鳥島附近的水域適應一段時間,然后,便帶著小鳥飛到深水區(qū),因為那里有許多肥美的魚。
小鳥長大后,從這里起飛,飛到什么地方去了?當地人說不準。一種說法是,鳥從印度飛來,長到一定時候,再飛回到印度去了。國家的科學院專門研究鳥類的學者,對此做了多年的研究。幾年前,有位歐洲研究候鳥的專家,在鳥島附近不幸車禍,葬在通往鳥島的公路邊上了。她曾告訴過當地人,要保護青海湖的候鳥。當地人對這位外國專家十分尊敬,墓地總有人擺放祭品。
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循環(huán)往復。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經常只是循環(huán),而缺少往復。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大鹽湖,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個高原的大型淡水湖。但是,因補充的淡水越來越少,才逐漸變成鹽湖的。新疆的羅布泊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有很多水的大湖,也是由于流入湖中的河流相繼斷流,氣候變得干燥,湖中的水分蒸發(fā),才逐漸變成沒有任何生命的荒漠的。
我們面前的青海湖,湖面水位還在逐年降低,這也許已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我們能做的,僅是減緩這種發(fā)展趨勢。我國擁有的這樣巨大的高原湖泊,是十分珍貴的,對整個西北的氣候影響極大,對西部草原的生態(tài)影響深遠。但是,整個地球變暖,又影響青海湖上游的降水。大自然的循環(huán)往復,不是一個地區(qū)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球和全人類,以及地球全體生命的事情。
我們人類也不知道從何日起,就以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中心”。我們的哲學,也不知道從誰開始,將人類的哲學定義為“人類中心主義”。今天,大自然無聲地抗議,希望不再以自己為“中心”,而是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問題。
和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歷史其實還太短暫,也十分局部。我們從來沒有從青海湖中的裸魚、鳥島上的候鳥的角度,從遼闊草原上的小草,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狐貍、狼和沙鼠的角度,從白皚皚的雪山、從空氣和樹木、從既非動物,又非植物,也非礦物的冰雪和河水的角度,來觀察過我們的世界。人類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世界同時也是它們的世界。
今天我們創(chuàng)造的所有的GDP加起來,也難以彌補自然環(huán)境所遭到的破壞。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真正的財富不是GDP,而是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
“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多么美好的詩句,可這不再是現實景色,只是文字上的回憶。我們的后人,也許不會在大自然中,看到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現實景色。我們的子孫在將來,如果只考慮人類自己,不考慮其他動物、植物和水,不關心它們的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狀況,“循環(huán)往復”將不再成為定律,“物質不滅”也將成為一個“神話”?,F實生活如果繼續(xù)下去,我們的子孫將經歷的是:湖泊上游的河水,從逐個從高原地區(qū)消失,水中的魚,水面的鳥,從湖區(qū)絕跡?!扒嗪:钡牡孛?,會像“羅布泊”一樣,成為荒原無人區(qū)里的一個無水的地名。
我寧愿沒有聽到上述環(huán)保知識,寧愿沒有看過這些資料,只是靜靜地站在青海湖邊,看著這美麗的藍色大湖,相信它將永遠如此寧靜。我幻想青海湖遠離人類活動,讓人類把青海湖供為神,永遠敬而遠之。為湖中的魚,為湖邊鳥島上的鳥,為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永遠保佑著有魚、有鳥的圣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