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對某些數(shù)字的偏愛是眾所周知的。若要考證起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三”、“五”、“九”、“四”、“十二”、“三十六”等數(shù)字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好,舉凡民俗鄉(xiāng)規(guī)、典章制度、詩詞歌賦之類,無不潛藏著這些數(shù)字的影響痕跡。不過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國人不約而同最為喜歡的卻是數(shù)字“八”,這當(dāng)然是因為“八”乃“發(fā)”的諧音,長期窮怕了的國人誰不想趁改革開放迅速發(fā)家致宮呢?說來有趣,以飲食文化標(biāo)榜全球的中國,在各地名菜名點、傳統(tǒng)烹調(diào)工藝等方面也保留著“八”的諸多標(biāo)記,這里不妨介紹一下。
古往今來,國人津津樂道的“八珍”,即指八種珍貴食品,但其含義隨時代和地域而有區(qū)別。周代“八珍”指淳熬(肉醬蓋澆飯)、淳母(肉醬蓋澆小米飯)、炮豚(烤乳豬)、炮群(烤小母羊)、搗珍(動物里脊肉搗制的肉脯)、漬(腌酒香牛羊肉)、熬(牛肉脯)、肝腎(網(wǎng)油包狗肝)。元代以后的“八珍”為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鶚炙、貍唇、熊掌、酥酪蟬。后來又衍生出“上八珍”(貍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膠),“中八珍”(魚翅、銀耳、果子貍、廣肚、鰣魚、哈什膜、魚唇、裙邊),“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蓀、赤鱗魚、干貝、蠣黃、鳥魚蛋),“山八珍”(駝峰、熊掌、猴腦、貍唇、象攏、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燕窩、魚翅、大馬參、魚肚、龍骨、鮑魚、海豹、海狗、或又謂:鮑魚、海參、干貝、魚翅、魚肚、魚唇、海蚌、對蝦),“草八珍”(猴頭、銀耳、竹笙、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云香信、),“禽八珍”(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等。此外還有“迤北八珍”、“天廚八珍”、“動物八珍”、“植物八珍”等說法,真是五花八門。不過,如今上述“八珍”中有些食物,早已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算不得珍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