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菜名創(chuàng)新:取“慈禧賀壽雞”之名,一目了然地表現(xiàn)了原意,并蘊籍此萊的來源。
②主料的創(chuàng)新:改雞肉為榛雞(飛龍)脯肉(切整齊的細條),檔次提高,又顯豁出滿族菜的用料長處。
③配料創(chuàng)新:用羊肚菌、青紅杭椒(均切條),既增重了野味的風格,又含以辣味,還能點綴成菜的色澤。
④制法創(chuàng)新:因榛雞脯肉少脂,腌味時需酌加“三合油”(用蔥、姜、蒜制成的佐料油),然后掛較薄的蛋粉糊(滲適度‘三合油’),經(jīng)油炸至硬挺、皮脆,再蘸配料用味汁“硬熘”而成。
⑤調味創(chuàng)新:以美國辣仔醬和洋蔥茸、蒜茸爆鍋,味汁中含有上湯、李錦記蠔油、番茄沙司、佳樂雞精粉、紹酒、淅醋、味精等。成品光澤而黃潤,外脆里嫩,齊整利爽,成、鮮、辣中含有茄汁和蒜醋香味,褐、紅、綠三色點綴其間。
⑥造型創(chuàng)新:取一新穎萬壽無疆圓盤,用火龍果(切連刀不散片)在盤中碼成大壽桃形的輪廓,成菜盛其中?!按髩厶摇陛喞捻棽繑[配一枚帶有綠葉的蓮茸或棗泥餡的澄面百壽桃,既形態(tài)精巧、大度富雅,又突出了菜式的壽意。
3 在清代的市井民情中創(chuàng)新
這能體現(xiàn)那個時代的某種食風食俗,增加滿族飲食和文化的俗傳色彩。滿族的歷史傳說和故事蓄量豐富,是構成滿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適合從中引轉延變,用于對滿族飲食的創(chuàng)新。
例:道跳墻
創(chuàng)新思路:南有福建佛跳墻,聚海鮮珍品于一壇:北也應有道跳墻,薈山珍野味于一罐。
傳說敘述:相傳,康熙年間,遼東道教第一叢林一盛京“清極宮”附近有家滿族佟家餐館,以制山珍野味聞名城內外。賓客終日滿堂,膳房里烹煮野味的香氣不絕于縷。有一次刮西南風,風將這種濃郁的氣昧吹到“清極宮”方向。修煉道功的年輕道人南寂,本有還俗的念頭,在那里久聞被風吹來的野味香氣,實在抵御不了這種饞人的誘惑。想到民間的種種樂趣,就在煉功之后,收拾自己的化齋賞錢和簡單的衣物,因不敢走正門,怕被門房的同屬見疑,便偷偷攀樹越墻,更過衣裝,到佟家館滿啖一頓美餐,從此還俗了。佟家館掌柜的佟福,后來得知此事,心機一動,就授意庖人創(chuàng)制了一款“道跳墻”。并在店門前新制了木漆店聯(lián),上寫:“南有佛跳墻香飄八閩,北有道跳墻味播九邊?!睓M聯(lián)是“無獨有偶”。由于掌故新奇,凡來客必點此饌,一邊呷酒,一邊聽佟福講述“南有佛跳墻,北有道跳墻”的故事。
創(chuàng)新菜的特征:以鹿、狍、野鴨、野豬、沙半雞、鵪鶉、鷓鴣、黃羊之八料精肉,去骨斬成均等的小塊,分別鹵制后再合起,配山參和猴頭蘑、榆蘑燉至九成熟,盛入特制的飾有“道跳墻”字樣的耐溫朱砂陶罐中,蓋頂封嚴,再置烤箱中烤以至爛而成。此饌先鹵基味,中燉定味,后烤余味,且入料串味,又有雙蘑提味,山參補味,至香至養(yǎng)。并創(chuàng)中涵傳,新中蘊陳,較能體現(xiàn)滿族飲食的風格特征。
我對十二清帝宴(每帝一饌組合而成)、八大碗席、三套碗席等宴式的創(chuàng)新,則是本著“三精三重”的原則?!叭奔词牵壕髽嬎己筒季?,并使饌名新穎貼切;精選上乘之料,使之組配適當,質味互補;精運俎技,體現(xiàn)時尚和新潮?!叭亍奔词牵褐卦谙M者的實際需求:重在成品的視覺、食覺和品覺:重在餐后的評議和回客率。如果消費者認為這不是或不像滿族宴式或滿族飲食,那可就是經(jīng)營上的最大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