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時歲記》載:“薩其馬及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和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彼_其馬是滿語的譯音,漢譯為油炸條甜餑餑,原先是用狗奶蘸成的糕點。清入關(guān)后,在漢族烹飪的影響下,這種糕點的制法漸有改良,后就擯棄狗奶,改用牛奶或奶油(黃油)。薩其馬現(xiàn)已是家喻戶曉的名食,婦女和小孩頗愛食之。但食品廠家能將薩其馬做出超水準的不多。我只記得上海有一家食品廠做的薩其馬很達標,那漿色柔黃明亮,吃到嘴里有一股罄逸的乳香,松軟不粘牙,又沒有“翻沙”的死硬感,拿在手中不碎不散,那才叫玩藝。
20多年前,我在西亞某國的中國大使館司廚時,時常做薩其馬。一邊做一邊總結(jié)經(jīng)驗,并做了操作筆記。前幾天,一位朋友問我家庭能不能做薩其馬,我說可以呀。但家庭不比大使館或食品廠,制量不宜過多。家庭做有家庭做的樂趣。親朋好友來了,你獻上這道手藝,再配一壺好茶,不僅顯得友道拳拳,展示了你待親待客的心意,還能表現(xiàn)出你追求飲食文化的情趣,會給造訪者留下較深的印象。下面,我就從家庭制做薩其馬的角度,詳細地說一下這種糕點做法。
主料:雪花面粉250 g,雞蛋4個(大一點的)。
配料:青、紅絲各6 g,熟白芝麻10 g。
調(diào)料:綿白糖250 g,蜂蜜100 g,奶油75 g。
油料:色拉油1 kg(實耗約150 g)。
用具:不銹鋼帶沿方盤1個(16開書本大小)。
制法:1 所需面粉置容器內(nèi),4個雞蛋磕入碗內(nèi)打散,再倒八面粉內(nèi)攪拌均勻,然后揉成蛋面團(不滲水)。揉時要揉透(約揉六七分鐘)。揉透后蓋上容器蓋(或用濕布蒙上),約1小時。
2 餳后的蛋面團置面案上,再揉2~3分鐘,然后用長搟杖搟成大薄圓片,在上面撒一層干面粉(俗稱蹼面),用手抹挲均勻,再提著大薄圓片的一端,向另一端反復疊起,疊成長條形狀。遂用刀將其切成絲(絲的粗細約同掛面)。最后將長絲抖開、斷開,斷成牙簽長短(這種切絲的方法同切手搟面類同,只是要將長絲斷開)。
3 勺置火上,放入所需色拉油,熱至三四成熱時,將切好的面絲分兩次放入炸熟。炸時,需不停地用手勺翻動,使其受火均勻,炸至面絲漲起,色澤黃潤、表皮有脆性為止(不宜炸的過嫩或過老)。還要注意,因是分兩次炸制,炸成的效果要一樣。面絲炸好后,撈到漏勺里瀝凈油分。
4 勺中油倒出,刷凈勺,再置火上,先添入約200 g清水,再放入所需綿白糖,隨即用手勺不斷攪動,使其熬成糖漿,見糖漿在勺內(nèi)熬成黃色,并泛起細泡,用手勺撩起落下時無響聲即可。然后將所需蜂蜜和奶油迅速放入攪勻(為達到投放速度,可事先將奶油熔化,滲入蜂蜜盛在小碗里),隨即再放入炸好的面絲,輕輕翻拌均勻。
5 事先將不銹鋼方盤備好(里面要抹勻一層色拉油),撒勻青紅絲和熟白芝麻。面絲掛上糖漿后,倒入不銹鋼方盤里,然后用手勺撥勻,特別是四角要壓緊。這是使薩莫馬成型的工序。用手勺撥弄時,除四角要壓得緊些外,總體不要壓的太緊,要松弛些,使其達到互相粘連即可:如壓得過緊,吃時就沒有了松軟的感覺。
6 裝入不銹鋼方盤里的掛漿面絲,需靜置15分鐘左右,然后倒扣到面案上,用利刀切成長方小塊或菱形小塊,裝盤即成。
(注:制做薩其馬有一定的工藝難度,學制者初制時,可先用一個雞蛋為和面劑量,按文中調(diào)料的比例縮微,先試制一下,找找感覺,制好后盛到窩盤里壓制成型。獲取經(jīng)驗后再制不遲)。
特點:塊形整齊秀巧,糕面美觀,糕色金黃油潤,食之甜香松軟,不硬不粘牙,并有濃郁的奶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