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尖頭塘鱧,恐怕許多人感到陌生,若說是筍殼魚,粵港人最熟悉不過的了,因它的外表如筍殼,故名;因其體色烏黑,江浙人稱烏魚,澳門人稱白頭豌,還有南摸、竹殼、尖頭等別稱,尖頭塘鱧(Eleotfis Oxycephala)為脊椎動物門、魚綱、鱸形目、赧虎魚亞目、塘鱧科、塘鱧屬淡水魚類。
眾所閣知,塘鱧魚味美,而尖頭塘鱧是塘鱧科中的佼佼者,肉多而厚,骨刺極少。肉質(zhì)潔白細(xì)嫩而較挺實(shí),口感甚好,味尤鮮香,特別是在產(chǎn)卵期,肥美逾常而被列為時鮮。清才子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及此魚:“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做湯、做羹尤鮮?!北镜胤N個體小者適于煎、炸,體大者及引進(jìn)種,烹制可整用,紅燒、清蒸、清燉、油浸或做湯,調(diào)味以清鮮為主,亦可出肉切片,供炒、熘、汆湯,兩頰部有豆瓣?duì)钊飧饕粔K,大者取出,集之可單獨(dú)成菜,彌足珍貴。產(chǎn)卵期雌魚腹內(nèi)有兩塊卵塊,長條形,兩端圓,黃色,外被包膜。開膛時小心取出,切勿弄破包膜,可與魚同烹,也可單獨(dú)成菜。不但味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下面介紹幾款具有地方風(fēng)味的筍殼魚肴。
油浸筍殼魚(粵港風(fēng)味)
原料:筍殼魚500 g,姜蔥絲、姜汁、料酒、高湯、精鹽、生抽、胡椒粉、白糖、味精、食用油各適量。
制法:1.魚置砧板上,用刀拍頭部致死。刮鱗除鰓,開膛除去腸臟;因其肉厚,再用刀尖剞開魚腹內(nèi)兩面肋骨,便于腌漬入味。姜蔥絲漂洗干凈,搌干待用。
2.魚納碗,加精鹽、料酒、姜汁腌漬片刻,瀝干水分待用。
3.油鍋燒至六成熱,端離火口,投入筍殼魚,鍋復(fù)坐火上,待油溫回升后,又將鍋端離火口,如此反復(fù)數(shù)次直至將魚浸熟。
4.將浸熟之筍殼魚撈出,控凈油,裝盤,撒上胡椒粉,將蔥姜絲鋪在魚身上。
5.將油燒沸,趁熱澆于魚身上熗香;再將調(diào)好的生抽、高湯、白糖、精鹽、味精汁澆在魚身上即成。
特點(diǎn):肉厚而滑,味鮮而香。
西洋菜煲白頭鵪(澳門風(fēng)味)
原料:活白頭鵪二尾(約500 g),西洋菜、蜜棗、精鹽、味精、胡椒粉、香油、料酒、生姜、食用油各適量。
制法:1.白頭鵪宰殺后,刮鱗挖鰓,開膛去腸臟,洗凈后一切兩段。姜拍破,蜜棗、西洋菜洗凈待用。
2.油鍋燒熱,投入生姜熗鍋,放入魚段,烹入料酒,加入精鹽,中火略烹煮。
3.砂鍋?zhàn)鹕?,注入清水,放入初加工魚段和蜜棗,待水燒沸后加入西洋菜,小火煲2小時,上席前加入其他調(diào)料。出鍋時魚盛盤中,湯萊舀入湯盤中。
特點(diǎn):湯清肉白,清、涼、鮮美。
善意叮嚀:1.西洋菜一定要待水沸后再放,否則有異味。2.砂鍋取魚時,避免弄碎,影響品相。
炒烏魚球(金華風(fēng)味)
原料:凈烏魚肉150 g,菜心、雞蛋、精鹽、香油、料酒、味精、白糖、高湯、蔥、姜、淀粉、食用油各適量。
制法:1.魚肉洗凈,剞多十字花刀,改刀成菱形塊,納碗,加精鹽、料酒、蔥、姜汁腌漬入味;蛋清加淀粉、香油調(diào)成糊備用。
2.油鍋燒至五成熱,將魚肉掛上蛋清糊,投入鍋中,滑至魚肉卷曲呈球狀時撈出控凈油。
3.油鍋燒熱,投入蔥、姜煸炒出香味,放入菜心炒至斷生,出鍋置于盤中。
4.鍋添高湯,加魚球,淋入料酒,調(diào)好口味,勾薄芡,淋上香油,出鍋裝盤即成。
特點(diǎn):色澤潔白,鮮嫩可口。
豉油皇筍殼魚(新、馬、泰風(fēng)味)
原料:泰國大筍殼魚1條(600 g),姜、蔥、精鹽、味精、胡椒粉、海鮮豉油各適量。
制法:1.先在鰓下插入尖刀凈血。刮鱗。從背鰭下刀,將魚腩骨和脊骨一起剔出,除鰓去內(nèi)臟,洗凈,搌干水分。
2.將魚入盤,用精鹽、味精涂抹魚身略漬,以姜蔥條墊底,姜件置于魚面上,原盤上屜,旺火蒸6分鐘至熟取出,潷去魚汁,撿去姜、蔥,撒上胡椒粉。
3.將蔥姜絲鋪在魚腹上,澆上沸熱油熗香,再在盤邊加入海鮮豉油,拌上蕪荽即成。
特點(diǎn):魚肉鮮嫩,豉油香味。
竹筒尖頭塘鱧(少數(shù)民族風(fēng)味)
原料:尖頭塘鱧500 g,青竹筒一只(一端開口)、冬菜(或榨菜)、姜、蔥、精鹽、料酒、胡椒粉、香油、豬油、芭蕉葉各適量。
制法:1.尖頭塘鱧宰殺后刮鱗、挖鰓,開膛除腸臟、洗凈,瀝干水。
2.用精鹽、料酒、香油涂抹魚身略漬。將冬菜、蔥、姜填入魚腹腔中。
3.將青竹筒洗凈、拭干,內(nèi)壁涂一層豬油,將處理好的魚塞入竹筒內(nèi),用芭蕉葉封嚴(yán)口;置炭火上反復(fù)烤炙至筒變黃裂開時,取出裝盤,蘸味汁食用。
特點(diǎn):魚肉味美,帶有青竹的清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