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新米節(jié)
每年農歷的九月,在秋谷登場之后,居住在山村的納西族群眾喜氣洋洋歡度“吃新米節(jié)”。過節(jié)的具體日期,按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由各戶自己擇定,最好是選擇月中鼠日的那一天。因為屬鼠在納西族稱為“富庫”。“富”與漢族的“富”字同音,所以納西族人視這天為吉日。在富庫這天歡度吃新米節(jié),來年一定會豐衣足食,吉祥富裕;反之則不利。最忌諱在雞日那天過節(jié),原因是,雞邊扒邊吃,扒光吃光,最不吉利。
吃新米節(jié)那天,納西族家家戶戶都要蒸上一甑新谷米飯,煮一大塊肥豬肉,再備些其他葷菜,痛痛快快地在一起聚餐。奇怪的是,人們在入席之前,先要盛一碗滿滿的新米飯喂看家狗。
為何吃新米飯要先喂狗?這在納西族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原來,納西族的兩個始祖從蕊利恩茸和翠恒普樸命(一男一女)當年從天宮下凡時,從蕊利恩茸的岳父梅麗奪祖給翠恒普樸命的陪嫁極少,只賜了一條獵狗,一只貓,一包蕎麥種,一包燕麥種和一包玉米種,但是一粒稻谷種子也未給。可是,事也湊巧,那條獵狗的尾巴上粘著幾粒稻谷的種子帶到了人間。結果,麗江也長出了黃燦燦的稻谷,所以,狗立下了大功。納西人不忘狗的功績。對狗的感情特別深厚。
摩梭人的搘膘肉
摩梭人是納西族的一個支系,居住在四川省鹽源縣和云南省寧蒗縣的交界地區(qū)。這里的人們以善良好客聞名于世。客人一進門,便受到歡迎。主人恭請來客“上火鋪”,接著向來客奉敬一碗家家必備的“蘇尼瑪酒”以及糌粑、白瓜子、麥面粑粑、煮雞蛋等傳統(tǒng)食品。當客人飲完“蘇尼瑪酒”后,主人又敬上一碗“咣當酒?!边@兩碗酒,客人必須全部喝盡,否則會被主人視為不禮貌。
兩碗酒喝光之后,熱情的主人又端上熱氣騰騰的雞肉和摩梭人的特產——豬膘肉。
豬膘肉與漢族的臘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異。把豬宰殺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內臟和豬骨,剜掉四蹄。然后,在豬肚內塞進鹽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線把豬體縫合,平放于高處晾干即可。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是摩梭人最隆重熱鬧的節(jié)日。在臘月里,家家戶戶宰豬,趕制風味獨特的豬膘臘肉、腌酸魚、酸米酒。年飯在初一的清晨吃。這時,全家老幼歡聚一堂,團坐在火塘旁邊進餐。餐桌上擺上“八大碗”:豬膘肉、酸辣魚、燴雞塊和木耳、蘑菇等菜肴。這些豐盛的食品,大家可以隨意選擇下箸。但是人人必須吃幾塊豬膘肉,否則,就不算吃年飯,就會引起長輩的不愉快。
廟會上的麗江粑粑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舉行的龍王廟會、七月舉行的騾馬會,是世居滇西北高原納西族群眾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這兩個節(jié)日實際為交易會性質,屆時人山人海、商賈云集。交易的商品,以牛、羊、騾、馬及各種農副產品為主,時間大約7天左右。身穿五彩民族服裝的納西人,除了買賣交易、看看熱鬧場面,都要品嘗一下特產名點“麗江粑粑”。“麗江粑粑”以麗江麥面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蘋果、糖、豬油、蔥花,用小蘇打發(fā)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熱水夏天以涼水和面,然后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溫,稞已經揉口,油而不膩。因層薄如紙,故又稱“千層餅”,深受參加交易會的各族人民歡迎。
二月八,雞蛋擒妖魔
二月八,是云南省中甸縣三坎鄉(xiāng)一帶納西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很久以前,有三個兇殘狠毒的妖魔,變?yōu)槿幻琅?,來到納西山寨;妄圖殘害正在歡歌跳舞的姑娘。這時管押妖魔的守護神聞訊趕來,他從納西族人家要了兩個雞蛋拿在手中,也變?yōu)橐粋€美女混進歌舞的人群中。妖魔一嗅到雞蛋的味兒,立即現(xiàn)了原形,當場被捉。守護神感謝納西人贈送雞蛋,用神功在山坡上挖了一個池塘——白水潭,好讓納西人在二月初八在潭中洗澡,跳舞唱歌。節(jié)日里。人們點燃熊熊的篝火,把各自帶來的粑粑、葵花子、梨、雞、鴨、魚肉擺好,席地而坐,歡樂地共同進餐。
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云南永寧納西人過小年。在節(jié)日的凌晨,家家戶戶的長輩都要給出門放牧的孩子一只豬前蹄、兩條豬肋骨和雞蛋、水果、糖果、糌粑、酥油茶食品,作為對孩子們一年放牧的酬勞。過節(jié)還進行賽馬,稱之為“跑罐子”,騎手們誰先到目的地,即可以得到獎賞——一罐子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