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許家是江蘇灌云縣板浦鎮(zhèn)最有名的大戶人家。許喬林是嘉慶年間的舉人,有名的學者,他工詩詞,善歌賦,治學嚴謹,著述頗豐,在當時,有“江淮學者,爭出其門”之說。當?shù)厝藢⑺退艿茉S桂林合稱為“東海二寶”、“板浦才子二許”。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熏陶下,許喬林的堂姐不僅天資聰慧,詩詞歌賦、棋琴書畫無所不通,更是萬里挑一的美女。因此,前來向許大小姐求婚的人絡繹不絕,媒婆都快把許家的門檻踩斷了。但許大小姐心高氣傲,平庸之輩根本不放在眼里。就這樣,錯過了青春妙齡,已經(jīng)二十歲了還待字閨中。
這一年,許大小姐和家人商量后,決定“懸詩招親”,盡快解決自己的婚姻大事。很快,許家大門前貼出了“懸詩招親”的告示,告示左半邊是一篇沒有標點的四十八字奇文,右半邊則什么也沒有。告示上說,誰能將這些殘句變成詩,許家大小姐就嫁給誰。這四十八個字是:
月中秋會佳期下彈琴誦古詩
中不聞鐘鼓便深方知星斗移
少神仙歸故廟中宰相運心機
時到得桃源洞與仙人下盤棋
許家招親的消息傳開后,板浦鎮(zhèn)方圓數(shù)十里尚未婚娶的青年文人如潮水般涌向許家。許家大門口一時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這也難怪,以許家在當?shù)氐拿约霸S大小姐的長相和才華,哪個青年才俊不想去一展才華,做許家的乘龍快婿呢?
想歸想,前提是要解開這四十八字奇文才可以。前來解詩的人中,有人把殘句解為三言詩,字數(shù)倒是剛好,意思卻怎么也講不通。也有人想把它直接解為五言或七言詩,可這樣就連字數(shù)也對不整齊了。還有人想把它解為詞,但用遍所有的詞牌名都沒有成功。到后來,許多自詡才華過人的小伙子都是高興而來,敗興而去。
這天上午,許家大門口來了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中等身材,濃眉大眼,儒生打扮,顯得風度翩翩,與眾不同。年輕人把短文仔細看了一遍,稍加思索后,即在告示上揮筆疾書。眾人一見,都跑過去圍觀,只見年輕人寫的是:
八月中秋會佳期,
月下彈琴誦古詩。
寺中不聞鐘鼓便,
更深方知星斗移。
多少神仙歸故廟,
朝中宰相運心機。
幾時到得桃源洞,
同與仙人下盤棋。
眾人開始不解其意,仔細琢磨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篇短文是一首藏頭詩,特點就在于,每句詩最后一個字的右半邊是下一句詩的第一個字,以此類推,最后一句詩最后一個字的右半邊恰好是第一句詩的第一個字。如此構思巧妙、妙趣橫生的奇文,真讓人嘆為觀止。難怪那么多青年才俊都失敗而歸!眾人不覺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肅然起敬,紛紛鼓起掌來。
許老爺聽說有人解了詩謎,趕忙出府詢問。一問,這才知道年輕人姓李名汝珍,直隸大興人,去年隨兄長李汝璜一起來到板浦,一直居住在板浦鎮(zhèn)鹽保司大使衙門里。一番交談過后,許喬林發(fā)現(xiàn)李汝珍博學多才,是個難得的人才。許大小姐聽說有人解了詩謎,更是喜上眉梢。
不久之后,李汝珍與許大小姐喜結良緣。結婚之后,李汝珍夫婦琴瑟和鳴,恩愛有加。在夫人的大力支持下,李汝珍在板浦鎮(zhèn)消磨三十多年心血,在五十五歲的時候,終于寫成古典名著《鏡花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