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xiàn)在起,十年內,香港作為連接大陸與外部世界的樞紐這一無可爭議的角色將被顛覆。這一結局固然無情,但已不可避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研究院的教授鄔宏遠在本文中預測,近來的種種跡象表明,在未來10年內,香港自詡的角色地位在虎視眈眈的大陸兄弟城市面前將難以保全,這些野心勃勃的大陸城市大有取代香港之勢。
以倉儲和物流業(yè)為例。自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倉儲物流業(yè)的咽喉要道,并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內地進出口一個最重要的轉運中心。然而在過去幾年中,香港高昂的經營成本以及中國內地各港口的積極擴張,使香港一貫享有的競爭優(yōu)勢不斷削弱。香港集裝箱碼頭運營商的收費通常比深圳同行要高出50%。成本差距使香港失去競爭力。如果不在降低成本方面采取補救措施,香港的增長速度在不久的將來將降至為零。
與此同時,內地上海和深圳為代表的各港口一直在實施大規(guī)模擴建計劃,通過洋山大型深水港的建設,上海市政府正在努力將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港口,它在2007年第一季度已經取代香港成為世界第二大港,僅次于新加坡港。上海港今年第一季度的集裝箱吞吐量較去年同期躍升了28%,達到588萬標準箱(TEU),而香港同期的集裝箱吞吐量只增加了2.3%,升至550萬標準箱。同樣,為了能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國際貨運市場獲得更多份額,深圳也在蛇口、赤灣和大鏟灣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集裝箱港口建設。深圳港今年第一季度的吞吐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2%,達到426萬標準箱,深圳明年有可能取代香港成為資訊城市逾一倍)、直逼北京、上海的空氣污染狀況、再加上內地兄弟城市的積極競爭,都讓香港的這一霸主地位朝不保夕。外國公司一直抱怨稱,在香港開展業(yè)務成本過高,寫字樓租金、員工工資等方面開支都不菲,成了影響他們在港業(yè)務的一大障礙?!督鹑跁r報》將空氣污染稱作是香港面臨的“一大威脅”,污染問題將會嚇跑外國投資和外資管理人士。正如《財富》雜志所言,中國內地的經營成本低,要是香港空氣污染又和內地一樣嚴重的話,為什么不干脆把總部搬到北京呢?如今北京、上海甚至還有廣州,對跨國公司前往設立地區(qū)總部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因為這三座城市(還有中國商務部)都公布了吸引跨國公司地區(qū)總部前去落戶的優(yōu)惠政策,如稅收減免、賦予分銷和進出口方面的特別權力以及擴大市場準入等。
截至2006年末,有154家跨國公司的地區(qū)總部落戶上海,181家落戶北京。這股潮流才剛剛開始,隨著廣州、南京、天津等其他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紛紛加入這股大潮,這些數(shù)字勢必還將迅速上升,而結果必然是香港日漸受冷落。
面對雄心勃勃、干勁十足、充滿活力且表現(xiàn)出一定遠見的大陸,香港政界和商界精英們是否擁有足夠的技巧和靈活性,在來自大陸城市的面對面的激烈競爭中扭轉他們的城市日漸被冷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