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時代的革命題材劇目具有不同的特色,讓我們追隨50年銀幕熒屏上的紅色題材影視劇,體驗一下不同的震撼與鼓舞。
黃金10年 成就紅色經(jīng)典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短暫的10年間,是紅色經(jīng)典的全盛時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日后被不斷重播的作品。最出色的有,《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戰(zhàn)上?!贰ⅰ度f水千山》、《上甘嶺》、《地道戰(zhàn)》等。
一些大文學家的小說也為電影提供了出色的素材?!队⑿蹆号返脑前徒鸬男≌f《團圓》。影片將英雄主義和人物情感兩條線和諧地編織在一起,既洋溢著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激情,又深蘊細膩的親情。
革命愛情影片《柳堡的故事》是根據(jù)石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它是新中國電影罕見的描寫現(xiàn)役軍人的愛情故事影片,在當時的紅色經(jīng)典中是一個“另類”。二妹子陶玉玲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觀眾的“大眾戀人”。
斗爭和成長,是紅色英雄電影時代的兩大主題:前一主題如《永不消逝的電波》、《冰山上的來客》;后一主題則繼承《董存瑞》的傳統(tǒng),包括《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回民支隊》等影片。前一種一般贏在驚心動魄,情節(jié)曲折;后一種則是直指人心,影響一代青年人的成長。還有一些純粹的戰(zhàn)爭英雄片:1949年的《八女投江》,1950年的《趙一曼》,1952年的《南征北戰(zhàn)》和《智取華山》。這些影片刻畫了革命戰(zhàn)士英勇無畏和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影片的角色只有兩種:一種是英雄,一種是敵人。
這10年的紅色電影成就了一批人民藝術家。秦怡、田華、謝芳、李默然成了名演員,陳強、劉江等反派演員也被觀眾熟知。
新的紅色經(jīng)典 將觀眾召回電影院
改革開放后,紅色英雄銀幕擺脫了臉譜化,并逐漸注入了商業(yè)化元素。1979年的《小花》寫了戰(zhàn)爭年代一個妹妹尋找哥哥的故事,主要演員唐國強、陳沖、劉曉慶一舉成名。1986年的《血戰(zhàn)臺兒莊》是一部戰(zhàn)爭片,在銀幕上展現(xiàn)了國民黨愛國將領的英雄氣概。一批主旋律電影引人注目,《大決戰(zhàn)》、《大轉折》、《大進軍》系列的推出,《開國大典》、《重慶談判》、《毛澤東的故事》、《周恩來》、《國歌》、《橫空出世》等影片,或記錄歷史,或歌頌領袖,使得許多人重新走進了影院。
經(jīng)典翻拍 成敗自有公論
其后,一系列重拍的紅色經(jīng)典也被搬上銀幕和電視屏幕,其中《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小兵張嘎》都在20世紀90年代后被重拍,卻沒有取得轟動。《林海雪原》的改動過大,反而引起觀眾的爭議。
倒是《雄關漫道》、《長征》、《亮劍》、《歷史的天空》等新創(chuàng)電視劇作品,雖然也描寫的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事情,因為沒有受到原著的影響,反而以其耳目一新的史詩感,獲得了觀眾的好感。
其中《激情燃燒的歲月》塑造了一個忠誠的老黨員、好勝的軍人、固執(zhí)的父親形象——石光榮。這個形象并非顛覆抱著卡賓槍抗擊美帝的英雄人物,而是把他生活中的另一面展現(xiàn)出來。這部電視劇幾乎受到各年齡段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