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有沒有靈魂?靈魂是否存在,靈魂緣自何處、又皈依何方?古往今來這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生之謎。
的確,靈魂不是人體的一個器官,它看不見、摸不著。進(jìn)化論最多只能解釋人的肉體和理智的起源,卻無法解釋靈魂的起源。靈魂和肉體必定有著不同的來源,一切用肉體解釋靈魂的嘗試必將牽強(qiáng)附會。關(guān)于宇宙人類精神本質(zhì)的假設(shè),永遠(yuǎn)不能證實,也永遠(yuǎn)不能證偽。
但是,我是相信靈魂的存在的。從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史上,我清晰地看到,以那些最優(yōu)秀的先知先圣先賢為代表,人類始終存在著一種精神的渴望和追求。人身上發(fā)動的這種渴望和追求,其核心不是肉體,也不是以求知為鵠的理智,而只能稱之為靈魂。
我以為,靈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是承載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空間,它與感覺、思維、情緒、意志之類的心理現(xiàn)象屬于不同的層次。靈魂生活與肉體生活迥然有別。肉體會死亡,而靈魂是不朽的。肉體是相似的,由相同的物質(zhì)組成,服從著同樣的生物學(xué)法則,惟有靈魂的不同,才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作為肉身的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惟有作為能思想、有靈魂的人,才在宇宙間顯得比任何事物都高貴得多!難怪古今一切智者先賢都對靈魂生活無比珍愛向往,他們愛思想、愛靈魂勝于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內(nèi)在的精神財富看得比任何外在的物質(zhì)財富,包括顯赫的權(quán)勢,都更高貴、更財富。
生活中處處可以感覺到人的靈魂的存在。而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它的靈魂也是可以感覺到的。譬如巴黎,就是有著雄厚靈魂根柢的城市。我們不論是到羅浮宮、奧賽宮還是到先賢祠、巴黎圣母院,都有這種強(qiáng)烈的感覺。建于1755年的先賢祠,法國大革命后成為埋葬法國偉大兒子的墓地。雨果、盧梭、左拉、伏爾泰、布萊葉、米拉波等都在這里安息。這些名字都是法蘭西的靈魂,都是內(nèi)涵廣闊的一片天空。在巴黎,我還瞻仰了名揚(yáng)四海的拉雪滋神甫墓地。這里除了偉大的巴爾扎克和莫里哀外,還有不朽的歌德、繆塞、斯泰因、拉封丹、王爾德、普魯斯特以及大音樂家肖邦,大畫家安格爾、畢沙特、莫迪里阿尼等都在這兒。這可都是歐洲乃至全人類千古不滅的靈魂??!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參觀蒙特滿翠墓地,那里不僅埋葬著法國偉大的作家司湯達(dá)、小仲馬、龔古爾兄弟、戈蒂埃,還埋葬著德國詩人海涅。每一個名字和作品,都讓人們低首沉思、永遠(yuǎn)說不盡;每一個靈魂都博大精深,如精靈穿越浩瀚的海洋,伸向世界各個角落。
然而,在當(dāng)今功利至上、精神貶值的社會里,靈魂在失落,似乎在物質(zhì)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之前,人的靈魂生活無足輕重。面對這個“喪魂失魄”的年代,我始終堅信,人的靈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為本質(zhì),每個人的人生質(zhì)量首先取決于他的靈魂生活的質(zhì)量。
靈魂有高級和低級之分。低級的靈魂用錢幣或蠅頭小利去塞滿,我們暫且不去說他。高級的靈魂則包含境界、氣質(zhì)、品行和精神。我們常常感嘆人性脆弱,實際上這是靈魂的脆弱。魯迅在批判國民性時,說國人常常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這就與靈魂的厚薄有關(guān)。十年“文革”,人們發(fā)觀“風(fēng)派”特別多,全是沒有靈魂根柢造成的。
如果講靈魂的根柢略嫌抽象,那么我們用通俗的說法,即個人的心靈底子。一個人心靈美不美,心靈底子厚不厚,是可以觸摸到的。心靈底子薄弱的人,既經(jīng)不起成功,又經(jīng)不起失敗,掌聲挫折可以把他打垮,些許誘惑可讓他轉(zhuǎn)向,甚至玷污自己的“純潔”。我還以為,心靈底子集中體現(xiàn)為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