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學校傳統(tǒng)的品德教育在教材課程的設計、在教和學上脫離學生生活,造成品德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闡述了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理念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品德教育原則及增強學校品德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關鍵詞:品德;教育;生活;實效
我們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采取了各種措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特別是近二十年以來,品德教育無論是課程還是教學都進行了順應潮流的改革,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從總體上看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問題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造成品德教育實效性不強的根本原因在于品德教育與生活脫離開來,將品德教育作為一種孤立的現(xiàn)象來對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本文略作探索。
一、 品德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分析
1. 在教材和課程設計上,學科化和知識化的傾向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的呈現(xiàn)往往以道德目標或道德知識的邏輯來呈現(xiàn),強調嚴密的知識體系結構,從而使德育課程的內容成為一種與生活相脫離的概念體系。在課程的設計和編排上往往采取知識類課程的形態(tài),將各種有關道德的知識或道德方面的觀念按知識的邏輯進行編排,從而使德育課程的內容成為一種與生活相脫離的概念體系。這樣的品德教育割裂了品德的內在結構。品德的形式結構是個體品德借以存在的形式,品德的內容結構指在個體意識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內容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是個體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內化。品德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一定的內容總是寓于一定的形式之中,而一定的形式總是具體表現(xiàn)為最具某種內容的形式。以道德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為特征的品德教育片面強調品德的內容結構,忽視了品德的形式結構。將內容與形式割裂開來,內容就失去了存在之所。
2. 在教學上偏重語言說教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割裂
以傳授道德和知識為特征的品德教育,將各種道德知識分類組合,然后再按知識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道德知識雖然它來源于生活,卻因其經(jīng)過了抽象加工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號性。道德知識的意義并不在于知識符號本身而在于這些知識符號所代表的生動而豐富的道德意蘊。以傳授道德知識為特征的品德教育將道德符號看成教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遠離道德知識符號得以產生的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對這些道德符號進行背誦。脫離了學生生活的品德教育,學生學到的只是枯萎的道德語言符號和知識的氣泡。
3. 在學習上表現(xiàn)為重知識記憶和概念認知
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和道德行為的變化。學生品德的學習并不同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人的品德發(fā)展與智力發(fā)展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說人們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集中學習知識經(jīng)驗還可以的話,那么卻不能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學習道德。以道德知識傳授為特征的品德教育,學生學到的只是道德的知識,這種道德知識的本身并沒有直接轉化為道德行為。純粹記憶式的學習無法對行為有引導和制約作用。道德內容的學習必須借助于品德形式結構的構建。道德學習必須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學校的品德教育也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德教育。
二、 要樹立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理念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學生品德的形成同樣也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思想品德在本質上不是形而上學的抽象的教條,而是對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連的各種情境和事件的濃縮和概括。這些情境和事件都蘊涵了豐富的道德內涵。脫離了這些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情境和事件去進行品德教育,必將使這種品德抽象化而使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流于形式。
品德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我們要關注當今中國社會道德、人格生成與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要求并以此來確定品德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品德教育不僅強調針對性、有效性而且要有明確的方向性。我們要以蘊藏于學生自己生活中的社會性、道德性事件和問題為素材,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覺的道德行為。
生活和道德不是兩張皮,應該也必須是一體的,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為途徑,以學生的經(jīng)驗為起點,將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科學教育有機整合,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在學生喜歡的、能夠理解的活動中,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領悟。這樣的品德教育才能提高德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實效性。
三、 品德教育要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
學校中的品德教育不僅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兒童,還要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的生命表現(xiàn)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生命表現(xiàn)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fā)生,同時作用于生活。當一個學生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識這是一件什么事,這是一個什么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fā)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然后是一定的行為。但以往的品德課程往往會割裂了人的各種心理因素或是片面強調認知,割裂了它與情感、態(tài)度的聯(lián)結。在課程教學中只有認知而無體驗或者是片面強調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分離其與一定認知、情感傾向之間的關系。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xiàn)、心理結構的人在進入課程學習之中往往被人為肢解,學生作為一個人未能完整地進入課程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當然也不可能是完整的人的發(fā)展,課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世界也是一個事實與價值意義二元對立的世界。例如教學“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內容時,有的教師教學中組織學生在前面表演如何搞好清潔衛(wèi)生,但教室內課桌下散落的紙屑卻沒有人去收拾。學生在課堂上看圖認知,能指出隨地亂扔果皮不對,但在回家路上吃了水果就把果皮隨便丟在路上。
道德的學習過程是完整生命投入的過程,是完整心理結構參與的過程。道德學習的過程不僅要經(jīng)受認知的挑戰(zhàn),從中獲得理智上的滿足,同樣還要在情感、心靈的充盈中獲得精神的體驗。道德學習的結果不僅是知識的獲得、認知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是正確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由此可見學校中的品德教育必須要堅持知和行的統(tǒng)一,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校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四、 活動是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這里所說的活動是指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新的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學生自主參與的德育活動,已成為學生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僅是把活動當做內容的一種載體或手段,甚至是一種裝飾。比如,讓學生搞一個小活動,來達到某個知識點的理想和掌握。我認為活動不只是內容的載體和手段,活動的本身應該是課程的一種目的或者說一個目標,而且活動過程的本身就是內容。因此品德教育活動不能是為了活動而活動。
這里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強調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并不是說要削弱教師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品德教育中學生的自主活動,也需要教師的講授,講授也是品德教育的一種方式。但這種講授與傳統(tǒng)的以知識的傳授為目標的講授有明顯的質的不同。雖然講授也是品德教育的方式,但教師的講授與其他學科課程有明顯的不同。在品德教育中,一方面教師的語言講授并不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教師語言講授的功能也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為傳遞知識,講解概念,而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生總結和提升學生活動的經(jīng)驗。特別是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多元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絕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許”的片面相對主義。由此可見在品德教育中教師積極的、正確的價值引導是十分必要的。這種引導要建立在當今社會對個體發(fā)展需求的領悟上,建立在學生內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愿望的關注上,這樣的引導才能發(fā)揮引導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的品德教育有實效。
總之,只要我們堅信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品德教育原則,在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自主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學校的德育就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魯潔.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全國德育專業(yè)委員會第11次學術年會交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