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使學生獲得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怎樣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 改善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
教育實踐證明師生關系愈融洽和諧,學習情緒愈高,教學效果愈好。建立和諧的“教”與愉快的“學”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產生愉快情緒的前提,是提高學生素質、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和諧融洽、教學相長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理智、情感和教學方法。它要求我們:(1)要尊重學生。不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當做共同進行智力活動的伙伴。教師不但要尊重優(yōu)生,同時更應該尊重差生,不諷刺、挖苦他們,讓他們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掌握知識。這樣師生之間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使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情緒狀態(tài)中。(2)要熱愛學生。只有教師對學生摯愛,才能使學生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微笑的眼神、信任的目光,可使每個學生感到溫暖,使學生受到鞭策和鼓舞,產生愉快的情感。
二、 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
1. 教師用自身的情緒體驗去感染學生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本身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激情洋溢的講解,來表達自身對教材的情緒體驗。用富有情感的教學感染學生才能做到知情并茂,并伴之對學生的“成功性激勵”,讓學生在進步與成功中獲得快樂,從而使信息順利地進入大腦。這樣學生在良好的情緒體驗中豐富了知識,增強了智能。
2. 以趣激情,以情促知以趣激情,獲得參與學習活動的快樂,如:我在教《假文盲》漫畫作文一課時,我讓學生展示自己搜集或構思創(chuàng)作的漫畫作品,同學們爭先恐后,通過談、說、看、議,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了解了漫畫的特點,整個課堂被愉快的學習氣氛籠罩著,學生們情緒高漲,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
三、 注意個性差異,全面調動學生
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觀察能力、接受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差異。教師為了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往往只叫優(yōu)等生,而忽略了差生和中等生。久而久之,這一部分學生把課堂內容看成是與己無關的事,特別是面對教師的冷言冷語后,情緒低落,更加失去了信心。為了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同學都獲得成功的喜悅,我針對每位學生知識準備、經驗存儲、思維能力,做到教學目標分層、預習內容分層、閱讀教學分層、作業(yè)的分層。如我在教《青松》一課時,針對后進生制定了下列自學目標:理解“壓”、“且”、“挺”、“直”等詞語的詞義,并理解每句詩。中等生完成這些目標還要組織他們同桌互學,知道本詩的中心,知道哪些是寫景、哪些是想象。對于優(yōu)等生,設立高一層次的學習目標,小組交流弄清這首詩的寫法,體會每句詩的意境,并把本詩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要求抓住事物特點,充分發(fā)揮想象。自學時教師對后進生進行檢驗指導,對中等生進行點撥,放手讓優(yōu)等生按老師傳授的自學方法學習,滿足了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使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