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實驗教材(人音版)第四冊第七課《小音樂家》——第一課時欣賞《單簧管波爾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聆聽《單簧管波爾卡》,感受、體驗其音樂的不同情緒、風格,認識波爾卡舞曲體裁。能力目標:能用圖形或線條表示自己聽到的音樂。德育目標:通過感性的聆聽過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欣賞活動及對相關(guān)文化感興趣。教學重點:感受舞曲的魅力,激發(fā)熱愛音樂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學難點:聽出樂曲的不同樂段。教學資源:多媒體、電子琴、紙、打擊樂、教學光盤、樂器卡片。
教學方法:聽、唱教學法,綜合音樂感教學法。教學模式:激趣—探究—感悟—創(chuàng)新。模式流程:教師:課前激趣→質(zhì)疑激趣→激發(fā)探究→感悟新知→應用創(chuàng)新→激勵評價。學生:激發(fā)興趣→確定課題→探究知識→討論交流→創(chuàng)新活動→小結(jié)評價。
教學過程:
一、課前激趣(3分)
1. 師生用歌唱的形式相互問好。
2. 手指訓練
點評:課前師生用唱歌的形式相互問好,既縮進了師生間的距離,又讓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的節(jié)奏,使學生馬上將思維從其他學科的學習狀態(tài)中切換到音樂課上來。手指訓練是我特意為開發(fā)學生的右腦,讓孩子們的整個大腦充分活動起來而設計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的大腦1/2處于停滯階段,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將影響到我們?nèi)褡迥酥寥鐣陌l(fā)展。所以有效地開發(fā)孩子們的大腦是勢在必行的。
二、 質(zhì)疑激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哪組的同學回答問題正確,老師就獎給他們一件樂器,最后看哪一組的樂器最多,那么這個小組的同學就是今天的小音樂家。你們說好不好?
生:略。
師:你們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幾大洲嗎?
生:略。(出示七大洲地圖)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那誰知到我們國家屬于哪個洲?
生:略。
師:非常正確。我們的國家屬于亞洲,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同學們,你們知道歐洲有哪些國家嗎?(出示歐洲地圖)
生:略。
師:今天老師帶同學們?nèi)W洲看一看好不好?(歐洲風光的圖片)
生:略。
師:我們一起欣賞了歐洲的建筑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現(xiàn)在老師要告訴你們,在19世紀有一種舞蹈在歐洲非常流行。它的名字就叫“波爾卡”,波爾卡是Polka的音譯,它是從波希米亞語“半”字演變而來,意思是說這種舞的舞步比較碎,是以半步為基礎的。從這點上,可以得知波爾卡是一種活潑、歡快的舞蹈。“波爾卡”這種舞蹈的特點是2/4拍,通常由幾個小舞曲組成,樂曲前奏常加有短小引子,較少用附點音符,節(jié)拍重音常常落在第二拍上。它的節(jié)奏型有以下幾種:(多媒體出示)①ⅩⅩⅩⅩⅩ‖,②ⅩⅩⅩⅩⅩⅩ‖,③ⅩⅩⅩⅩⅩⅩ‖,而結(jié)束時的節(jié)奏型是:ⅩⅩ ⅩО,我們來練習一下這些節(jié)奏好嗎?
生:略。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段波爾卡舞蹈。(波爾卡舞蹈視頻)
生:略。
點評:教師通過比賽的形式激勵學生踴躍發(fā)言,爭做今天的小音樂家。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介紹,使教學過程一步一步直逼主題。這樣一層層推進,逐一介紹引入課題,既豐富了學生的地理知識,又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對孩子們將來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三、 激發(fā)探究
師: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由波蘭作曲家、單簧管演奏家普羅修斯卡改編的一首器樂曲波爾卡。這首樂曲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聽后請你告訴同學們這首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聽《單簧管波爾卡》)
生:略。
點評:讓學生通過聽辨,說出樂曲《單簧管波爾卡》的獨奏樂器是單簧管,借此引出課題。同時讓學生感受單簧管的音色,鍛煉了學生的聽辨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器樂知識,方便下一步的學習。
四、 感悟新知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很好,這首樂曲是用西洋的木管樂器單簧管演奏的。單簧管又稱“黑管”。直吹,簧哨用一片簧片做成。音色豐富而明朗。低音區(qū)渾厚響亮;中音區(qū)圓潤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區(qū)則較尖銳。單簧管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也是木管樂器組中音域最寬的樂器。(出示單簧管圖片或樂器單簧管)
生:略。
點評:教師對西洋木管樂器單簧管進行介紹,讓學生從樂器的外形、音色及音域等方面了解單簧管,豐富了學生的器樂知識。
五、 應用創(chuàng)新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你們想想,我們怎樣可以讓紙發(fā)出聲音? (小組討論)
生:揉、彈、拉、撕、拍……
師:同學們都開動了自己聰明的小腦袋,每個小組都研究出了許多讓紙發(fā)出聲音的好辦法。但是老師要說一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節(jié)約、注意環(huán)保、避免浪費。那我們就把撕紙這種方法去掉,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好,我們每位小朋友都要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好不好?
生:好。
師:那我們就用剛才研究的讓紙發(fā)出聲音的辦法為樂曲分段好嗎?
生:好。(再聽《單簧管波爾卡》)
師:同學們,你們把樂曲分成了幾個樂段?
生:略。
師:同學們,這首樂曲為帶再現(xiàn)的復三段體結(jié)構(gòu)(即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現(xiàn)第一個主題(聽音樂);接著出現(xiàn)第二個主題(聽音樂);最后,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題再次出現(xiàn),全曲輕松活潑,旋律流暢,情趣詼諧,給人一氣呵成之感。(教師將分段結(jié)果出示在黑板上或課件中)
師:再聽樂曲,將自己的感受用圖形或線條畫下來。相同的音樂應該怎樣表示?(聽《單簧管波爾卡》)
生:隨音樂畫起來。
師:教師將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線條展示給學生看。
師:波爾卡音樂的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它可以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音樂形象,在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都會有幾首波爾卡樂曲的演奏。下面我們就來聽幾段波爾卡音樂,我們一起來說一說音樂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好不好?(《電閃雷鳴波爾卡》、《閑聊波爾卡》、《火車波爾卡》、《鐵匠波爾卡》等)
點評:課堂上的游戲活動,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研究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教師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教師還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體現(xiàn)了音樂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六、 激勵評價
師:同學們,波爾卡的音樂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不能一一欣賞了,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會給同學們欣賞更多的波爾卡音樂。我們今天的波爾卡音樂會也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úシ拧独滤够M行曲》)
點評:通過教師的結(jié)束陳詞,讓學生陶醉在波爾卡的音樂會中,回味無窮。以樂曲《拉德斯基進行曲》結(jié)束本次授課,讓學生體驗到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熱烈氣氛,將課堂氣氛再次推向高潮。
評析:《新課程標準》確立了新的音樂教育觀,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強調(diào)從學生興趣出發(fā),因材施教,在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等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與共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體驗音樂的“美”。
本課的設計意圖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結(jié)合新課程中“生活性”、“發(fā)展性”、“生命性”的基本特征,通過師生間平等互動的交流,把生活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達到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fā)展音樂能力奠定堅實基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