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美國現(xiàn)代詩人,他的詩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大多是以新英格蘭鄉(xiāng)村為背景, 描寫田園自然景色,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的抒情詩。創(chuàng)作中運用比喻和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使其詩歌語言清新活潑,生動形象,富于哲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給人無盡的回味和啟迪。
關(guān)鍵詞:田園風格;比喻和象征;語言和韻律;哲理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常被譽為自然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贏得對他的詩歌成就的承認,可謂大器晚成。他曾四度榮獲普利策詩歌獎,多次被美國大學和學院授予榮譽學銜,并獲美國政府授予他的榮譽勛章,應邀在肯尼迪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上朗誦自己的詩。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樹立起作為一位重要的文學家的形象。他曾當過新英格蘭州的鞋匠、教師和農(nóng)場主。他的詩歌從農(nóng)村生活中汲取題材,與19世紀的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流傳的自然詩篇。如《雪夜林邊駐足》、《金色光華難常駐》、《荒野》、《既不遠,也不深》、《沒有選擇的路》等。他的詩雅俗共賞:唱“下里巴人”者能從中得到樂趣,吟“陽春白雪”者能從中掘以哲理。他的詩歌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而得以廣為傳誦、經(jīng)久不衰。本文著重從以下幾個特色來感受他的詩的自然美以及富有哲理的美感。
一、 田園風格的抒情詩
弗羅斯特自然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鄉(xiāng)間常見景物、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歷或詩人躬耕后的感受為題材,或?qū)懢埃蚴闱?,無不以鄉(xiāng)村為背景。他長期生活在鄉(xiāng)村,在新英格蘭放牧耕作,與農(nóng)民打成一片,對鄉(xiāng)間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如此的熟悉,他的詩許多都描寫了令人流連忘返的田園自然景色,把自己復雜而深切的感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置入詩中,因此讀起來親切自然、真實可信。
弗羅斯特在《出生地》一詩中寫道:
我的父親,圍住一眼清泉,
砌起一圈墻,把一切圍在里面,
讓土地獻出糧食
把我們一大家子的生活維持
我們一共有十二個男女兒童。
……
山嶺把我們拋離在她的膝下,
現(xiàn)在她的山坳上樹木蔥郁,風景如畫。
這里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幅平淡自然、色調(diào)鮮明的村舍圖:里面農(nóng)舍幢幢,泉水清清,父輩在地里耕種,孩童在四處玩耍,展示了20世紀初美國鄉(xiāng)間的空曠、開闊。
在詩《牧場》中,弗羅斯特不是一個觀賞風土人情的旁觀者,而是一個直接參與耕作的勞動者,一個樸實憨厚的新英格蘭農(nóng)民,“我只是停下腳步把落葉耙開,”我們仿佛和詩人一起去耙開漂浮于睡眠的落葉,“我也許還可以等著看泉水變清,”去觀察那流淌的山澗逐漸變得清澄透明的過程,“搖搖晃晃,讓母親用舌頭把它舔個夠”去領(lǐng)略小牛仔享受母愛時那超越一切的親情。
《雪夜林邊駐足》這首詩的背景有原野、森林、湖泊、村莊,與農(nóng)舍。此外還有雪片紛飛的雪景。主述人乘著小馬車,路過這樣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情不自禁的停下來,欣賞黃昏時刻大自然的美景。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之中,雖然依依不舍,但卻又不得不離開,繼續(xù)他的行程。
這些詩形象而生動,為讀者創(chuàng)造一種極具彈性的思考空間,從而使局部指涉整體,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引領(lǐng)出普遍而深刻的意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深受各層次讀者的歡迎。
二、 比喻和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
弗羅斯特自然詩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運用比喻和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用具體的事物去說明抽象的思想或概念。換言之,他善于運用眼前看似平淡無奇的小事,甚至一瞬間的感受,來表達一個深刻的思想或哲理。弗羅斯特不僅了解自然,也了解社會,用比喻和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把他對于社會、人生的見解融于描寫自然的景物之中,常常極普通的事也能促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弗羅斯特說過:“詩始于普通的隱喻,巧妙的隱喻和‘高雅’的隱喻,適于我們所擁有的最深刻的思想?!彼€說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詩歌還有不少談論,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談隱喻,即指東說西,以此述彼,隱秘的歡欣。詩簡直就是由隱喻構(gòu)成?!?/p>
《雪夜林邊駐足》從表面看這是一首普通的田園式的抒情詩,內(nèi)容描寫自然美景并抒發(fā)詩中人內(nèi)心的矛盾情緒。實際上這首詩的含義深刻,反映了詩人對人生和自然的看法,詩中人內(nèi)心的矛盾是生活的責任與追求自然美之間的矛盾,由于生存的需要我們不能永遠沉醉于美的懷抱之中。詩中最明顯的象征便是“woods”和“snow”。森林可能象征自然的神秘;雪可能象征純潔、崇高等等。最后一行的“sleep”可能象征著“死亡”。這便是這首詩更深一層的意義。同時說明了作者對自然的態(tài)度。一般人可能也經(jīng)歷過類似的事,事情做累了想休息休息,正好環(huán)境還不錯想多逗留一會,可是有事要辦,身不由己,只得匆匆而去。這種共同的人生體驗,使我們不難琢磨到在這日常事件所包容的深層含義,使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詩中蘊藏著大量的現(xiàn)代信息:個人的愿望、外界的誘惑、社會的責任——
《沒有選擇的路》整首詩都可看做為一個象征,這兒的路可能是某一具體的路,但它象征著人生之路。本詩是以某樹林為背景,但卻可轉(zhuǎn)用到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上去。詩人在追憶昔日可能發(fā)生而未發(fā)生的事,當時的一個決定便影響后來的一切。這是人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遭遇的難題,作者以簡明的筆調(diào),生動的畫面說明了這個事實。即便是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也必須深知,人生會面對多條錯綜復雜的小路,要學會選擇,選擇自己的小路,選擇自己的人生!
比喻在弗羅斯特的詩中被大量地運用,詩人酷愛自然,大自然美麗的景觀、現(xiàn)象、豐富的物產(chǎn),初升的太陽,落日的余暉,風霜雪雨,珍珠寶石,塵土卵石不僅成為他詠歌的主題,也成了他詩歌比喻的喻體。還常常以凋零的玫瑰、干枯的花朵等喻體以映襯孤獨、悲哀、寂寞的內(nèi)心世界。自然界中的動物、食物、宗教和神話傳說,女性之美等都被作為他詩歌比喻喻體。春回大地之時,“大自然的新綠珍貴如金”《金色光華難常駐》。詩人已厭倦了生活:“那是在我厭倦了思考的時候,/這時生活太像一座沒有路的樹林,/你的臉因撞上蜘蛛網(wǎng)而發(fā)癢發(fā)燒,/你的一只眼睛在流淚,因為一根/小樹枝在它睜著時抽了它一下?!痹娙巳嘧匀慌c生活為一體,何等地獨具匠心!弗羅斯特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而且熟諳生活。
三、 清新樸實自然的語言和韻律
弗羅斯特的詩以其清新樸實、平淡自然的詩風而深受讀者喜愛。他常常喜歡用淺顯易懂的新英格蘭的口語節(jié)奏,帶有鮮明的方言色彩。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tǒng)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jié)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對抑揚格似乎情有獨鐘,他曾說:“對英語詩歌而言,抑揚格和稍加變化的抑揚格是唯一自然的韻律?!钡拇_,英詩四個主要音步——抑揚格、抑抑揚格、揚抑格、揚抑抑格中,抑揚格是迄今英詩中最常見的音步,從而也被稱為最自然的韻律,即一個弱讀音節(jié)后跟一個重讀音節(jié)。用這種音步寫就的詩行,其節(jié)奏鮮明而又持續(xù)平緩、暢如流水,更適于表現(xiàn)田園風光恬靜素淡的美,也難怪弗羅斯特在幾個傳統(tǒng)音步韻律中偏愛抑揚格。為了便于格律和韻式的分析,引用英文原文詩: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b
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a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a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b
Then took the other,as just as fair,a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b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a
Though as for that,the passing there.a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b
這首名詩《The Road Not Taken》形式是傳統(tǒng)的抑揚格四音步,但音步可變(含有不少抑抑揚的成分);每節(jié)的韻式為abaab 。另外,他的名詩《Departmental》,則采用了雙行體偶韻的韻式,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非常優(yōu)美的音韻。
作為一個現(xiàn)代詩人,在詩歌的形式上,弗羅斯特走出了一條與20世紀多數(shù)詩人迥然不同的道路。他并沒有標新立異,企圖嘗試詩歌形式的改革,而是繼承傳統(tǒng)的詩歌形式、格律甚至風格,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精心推敲設(shè)計。他學習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用貼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語言抒發(fā)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情景。他還受19世紀英國詩人勃朗寧的影響,在詩歌中運用戲劇獨白或?qū)υ挼氖址ā!缎迚Α愤@首詩用簡樸的語言、具體的形象,描寫了詩中兩個人物對修墻的態(tài)度,對話的形式更使人們讀來自然、新穎。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普瓦里耶、馬克·理查森.曹明倫譯. 弗羅斯特集(下)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2] 程愛民.20世紀英美文學論稿.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
[3] 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