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884年無煙火藥的出現(xiàn).意大利于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在原有老舊工業(yè)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彈藥生產(chǎn)工藝革新。因此,與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相比,意大利早在二戰(zhàn)之前就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體系完備、品種繁多的槍械及彈藥生產(chǎn)體系。為了提高武裝部隊的戰(zhàn)斗力,促進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意大利武器生產(chǎn)部門開到了數(shù)量巨大,品種繁多的彈藥生產(chǎn)目錄,一部分用于國內裝備,另一部分用來出口。不過,也正是由于葬武器彈藥的駁雜,在戰(zhàn)爭中,軍隊裝備的數(shù)量和質量均受到限制,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意大利在二戰(zhàn)中敗退的一個因素。
型號繁多的手槍彈
意大利軍隊裝備的M1889轉輪手槍配用10.35×20mmR槍彈。該彈是10.35×22mmR槍彈(1874年隨同“沙米拉-杰維亞”轉輪手槍裝備部隊)的變型彈。與原型槍彈相比,該彈彈殼縮短,用質量為11.5g的覆銅被甲鉛彈頭取代了老式的整體式鉛彈頭,并采用新型高能發(fā)射藥。后來,意大利又為海軍裝備的幾種手槍研制出相應的配用彈藥,如伯萊塔M31手槍配用的勃朗寧7.65x17mmR槍彈(0.32英寸ACP槍彈);伯萊塔M34手槍配用的9×17mm勃朗寧短彈(0.380英寸ACP槍彈),其彈頭表面有一層致密的金屬鎳被甲,這是它與其他常規(guī)覆銅被甲彈頭的最大區(qū)別;M19lO手槍配用的9×19mm格利山蒂槍彈。在上述彈種中,9×19mm格利山蒂槍彈使用量較大,其生產(chǎn)一直持續(xù)到1930年代末。該彈是參照德國的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仿制而成的,彈頭外形為截頭圓錐形,采用黃銅被甲、鎳銅雙金屬被甲和鉛芯,彈道性能稍遜于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彈殼尺寸與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完全相同,彈頭質量也相同,但裝藥量較少,膛壓較低。因此,專門按照此彈研制的手槍不能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彈,以免損壞彈膛。
家族興旺的6.5mm卡爾卡諾步槍彈
曼利夏·卡爾卡諾步槍是意大利陸軍在1891~1945年間正式裝備的一種步槍,并且是意大利第一支使用無煙火藥作為槍彈發(fā)射藥的步槍。該槍發(fā)射波蘭生產(chǎn)的6.5×52mm卡爾卡諾槍彈,彈倉容彈量6發(fā)。1906年,該彈發(fā)射藥換成了“索萊米特”火藥,卵形彈頭質量為10.5g。1932年又對該彈彈頭與彈殼口部的收口方式進行了改進。1942年,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將白銅被甲彈頭改為價格更為低廉的雙金屬被甲(覆黃銅鋼被甲)彈頭。從1943年起,意大利由德國引進專門的設備,生產(chǎn)加工包覆一層鋼漆的黃銅彈殼。
除了普通彈以外,意大利還為6.5mm卡爾卡諾步槍研制配備了一系列不同用途的特種槍彈。比如,彈尖涂有深紅色標記的曳光彈;彈頭非常尖銳的鋼心穿甲彈;用于試射、顯示彈道且具備終點爆炸效應的穿甲曳光彈。
為了滿足教學、射擊訓練等方面的需要,研制出1910年式教練彈及“麥基斯達”教練彈。1910年式教練彈用來模擬卡爾卡諾步槍的裝填和擊發(fā)動作。該彈外形尺寸與普通彈相同,采用染成黑色的銅被甲彈頭,彈體內部被木質桿軸貫穿填滿,彈殼底火室內裝有可以緩沖擊針撞擊的假底火,黃銅彈殼表面刻有3道深而長的凹槽,用來區(qū)別于普通槍彈。
“麥基斯達”教練彈配用于6.5mm列維里機槍。該彈也是6.5mm卡爾卡諾槍彈的變型彈。其彈頭由一層黃銅薄板卷制而成,內部裝有鉛粉,且在底部用軟木塞加以密封,彈頭部被涂成紅色或橙黃色。彈殼尺寸、底火、發(fā)射藥類型等均與制式普通槍彈相同。教練彈彈頭飛離槍口以后,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彈頭殼展開并很快失速,在距離槍口10m以外的地方不會產(chǎn)生危險,確保了訓練使用的安全。步槍和機槍配用的教練彈彈殼底部通常有一個或兩個星狀標志,這也是與其他槍彈的區(qū)別之一。
為了用擲彈筒發(fā)射45mm榴彈,意大利還研制出“布里克斯亞”專用空包彈。該空包彈是以6.5×52mm卡爾卡諾槍彈彈殼為基礎研制而成的,與步槍彈,機槍彈彈殼相比,其長度縮短,彈殼口部直徑較大,采用星形錐俸收口,沒有彈頭。其外形結構特征與蘇聯(lián)1943年式空包彈非常相似。
推陳出新的7.35mm與8mm布瑞達系列槍彈
6.5mm槍彈的彈道性能較差,且終點威力不足,這一點在埃塞俄比亞等地的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為此,意大利開始為步兵部隊研制性能更為優(yōu)良的新型槍彈。1930年代初期,意大利研制出7×55mm和7×56mm卡爾卡諾試驗型槍彈。該彈彈頭呈尖錐形,彈殼從澳大利亞專門定制生產(chǎn),性能也比6.5mm彈藥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到1938年正式推出7.35×52mm卡爾卡諾槍彈,并被意大利陸軍定為制式槍彈,取代了1891年研制并裝備的曼利夏-卡爾卡諾6.5mm軍用制式槍彈,配用于M38、M91系列卡爾卡諾步槍。7.35mm槍彈彈頭較長且為鈍頭形,采用雙金屬被甲,彈丸頭部裝填鋁,中下部為鉛心,以利于命中目標時彈頭的翻滾,加大殺傷威力。彈殼改動很小,只是簡化了生產(chǎn)工藝。彈頭質量8.3g,裝填2.3g發(fā)射藥,初速可達750m/s。二戰(zhàn)期間,絕大部分7.35mm槍械及彈藥都被運往意大利當時的盟國芬蘭,還有一少部分裝備意大利遠征部隊,并在蘇德戰(zhàn)場上使用。二戰(zhàn)之后,意大利加入北約,采用7.62mm槍彈為制式彈藥,該彈遂被淘汰。
1935年,意大利軍隊裝備了結構獨特的M358×59mmRB布瑞達機槍彈。與此同時,還為M37布瑞達8mm重機槍研制出了一系列專用槍彈。這些彈彈頭呈尖錐形,內部裝有鉛心,彈頭被甲主要有白銅被甲,銅被甲,白銅鍍鋁被甲和銅鋅合金被甲幾種。這些槍彈均采用長度為59mm的黃銅瓶形彈殼,彈殼最大直徑12.5mm,底緣直徑11.8mm。二戰(zhàn)期間,與6.5×52mm槍彈一樣,在德國的幫助下開始生產(chǎn)加工8mm涂漆鋼彈殼。
8mm系列槍彈標識明顯。M35曳光槍彈彈尖涂有紅色標記;M35穿甲槍彈在彈殼底部標記有字母“P”;M37/M39槍彈彈尖涂成白色;“麥基斯達”機槍教練彈結構與6.5mm教練彈完全一致,整個彈頭被涂成黑色。
各具特色的其他類型槍彈
意大利還研制出一些其他類型的槍彈,二戰(zhàn)期間曾經(jīng)散落于蘇聯(lián)境內。比如,8×50mmR曼利夏步槍彈、7.92×57mm毛瑟步槍彈和7.7×56mmR步槍彈。一些特種用途的專用槍彈在意大利生產(chǎn)以后,通過空運出口到其他國家,尤其是曳光槍彈和穿甲燃燒槍彈,主要供應給芬蘭,因為芬蘭主要生產(chǎn)普通槍彈,特種槍彈的生產(chǎn)能力極為有限。
為了拓寬機槍的口徑,意大利研制出M936 12.7×81mmSR布瑞達機槍彈和布瑞達13.2×99mm槍彈,后者仿制于法國哈奇開斯機槍配用的13.2×99mm槍彈。M936 12.7mm槍彈采用黃銅被甲彈頭,1936年隨同機槍一起裝備意大利陸軍。二戰(zhàn)期間,該彈也采用了涂漆鋼彈殼。12.7mm普通彈彈頭質量36.6g,初速740m/s。該口徑彈藥種類豐富,品種齊全:曳光彈彈尖涂成紅色;穿甲彈彈尖為綠色;穿甲燃燒曳光彈彈尖為白色;燃燒曳光彈整個彈頭涂成深藍色;燃燒曳光試射彈彈尖為黃色。
意大利槍彈型號繁雜,二戰(zhàn)期間,盡管已經(jīng)大大壓縮了彈藥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目錄,可直到二戰(zhàn)結束,意大利軍事工業(yè)部門仍然沒有完全調整好自己的武器裝備生產(chǎn)體系。因此,裝備意大利軍隊的槍械及彈藥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嚴重制約了意大利軍隊作戰(zhàn)能力的發(fā)揮,這也是導致其作戰(zhàn)屢屢失利的原因之一。
編輯: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