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的秋天,秋高氣爽,氣候宜人。老朋友、《明報》總裁李廣豪夫婦邀請我和夫人及文化領(lǐng)事去湖上的尼亞加拉市一游。該市位于安大略省南部的尼亞加拉半島,此地盛產(chǎn)葡萄酒。李先生請我們游覽的目的,就是去參觀英尼斯克林葡萄酒廠。
酒廠公關(guān)總監(jiān)狄寶拉女士在門口迎接。她引領(lǐng)參觀,邊走邊看,邊看邊講。酒廠由著名調(diào)酒師凱沙和斯拉都兩人于1975年創(chuàng)建。他們選擇在尼亞加拉半島設(shè)廠,是因為此地的氣候適宜葡萄生長。我們順著狄寶拉所指的方向看去,前面是一片片葡萄園,葡萄架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規(guī)模頗大。與葡萄園相鄰的是一間木桶貯藏室。據(jù)說,這些木桶全是從法國進口的。一個直徑約1米的桶,價值1萬美元。主人之所以要遠道從法國進口貯酒木桶,是因為該木桶質(zhì)量好,貯藏后,有益于葡萄酒的存放,以保證酒的品質(zhì)。貯藏室內(nèi),堆放著許多軟木,也是從法國進口的,那是做葡萄酒瓶的軟木塞用的。此種軟木,也有益于酒品保存。我們來到地窖,那里排列著大批木桶,形成一道木桶的高墻,桶里面盛滿酒。每個桶上標明年份、產(chǎn)地、品牌。我粗粗看一下,這里都是3年以上的葡萄酒。狄寶拉說,另一個地窖里藏有10年以上的酒,那是很名貴的了。
走出地窖,參觀車間,觀看葡萄酒的釀造過程。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只看了葡萄發(fā)酵和自動裝酒兩道工序。幾個大池里裝滿葡萄。我們圍池站立,狄寶拉講解了葡萄的收摘、去枝、打碎、榨汁、過濾、入桶、貯藏等過程,她講得有聲有色,娓娓動聽。從她那里,我知道了葡萄酒的一些知識。比如:紅葡萄酒并不是用紅葡萄釀成的,而是用綠葡萄。最后,大家來到裝酒車間,只見全自動流水線上,葡萄酒一瓶瓶入樽,貼上標簽,進入紙箱,工人打包后,送上貨車,運往各地。
離開車間時,狄寶拉問我印象如何?我說,偌大的廠區(qū),很少看到工人,貴廠自動化程度高,管理水平也高。她頷首微笑,稍停,說:我們這里,也不全是自動化,還有笨重的體力勞動呢。我有些詫異。她接著說:我們廠除了生產(chǎn)葡萄酒,還生產(chǎn)冰酒。法國和德國的冰酒歷史悠久,飲譽世界。為了追趕他們,凱沙先生苦心鉆研,精心經(jīng)營,使冰酒質(zhì)量大大提高。1989年,在法國波爾多酒節(jié)上,我們廠生產(chǎn)的英尼斯克林牌冰酒,一舉奪魁,引起轟動。從此,冰酒在加拿大倍受青睞。說到這里,她語氣一轉(zhuǎn):冰酒很受歡迎,但釀造冰酒很不容易。因為冰酒用的葡萄與眾不同,它選用的是冰凍葡萄。這種葡萄比釀造一般葡萄酒的葡萄生長期長三個月,從12月到來年1月間收摘,氣溫在零下10到13攝氏度,此時的尼亞加拉半島已是大雪封凍,而采摘葡萄需在最寒冷的時刻凌晨3時,正是人們擁枕熟睡的時候,工人們手挽筐籃,腳踏深雪,忙碌田間,采擷串串冰凍葡萄,非常辛苦。聽她這么介紹,我對摘葡萄的工人的崇敬之心油然而起,也對冰酒有些好奇。
狄寶拉邊講邊走,把我們引上二樓的藝廊。這里與其說是藝廊,倒不如說是酒瓶展覽。以前,我也參觀過酒廠,見過各種形狀的酒瓶。但眼下這個藝廊里陳列的酒瓶更為豐富多彩。有傳統(tǒng)的長頸瓶,也有方瓶,還有菱形、三角形、葫蘆形;大的可盛幾十斤酒,小的只能裝一兩,大的豪爽氣派,小的玲瓏剔透。看到如此眾多的酒瓶,讓人一飽眼福。就在這藝廊里,酒廠老板凱沙先生設(shè)午宴款待我們。他是釀酒專家,也是品酒行家。他先請我們品嘗白葡萄酒,再品紅葡萄酒。我不會喝酒,品不出酒的好壞,喝在嘴里,都是一個味。凱沙先生可不一樣,一說到酒,他興趣盎然,好像天下事,惟酒而已。他手端酒杯,輕輕晃動,看看酒杯上的掛痕,便可知道酒的優(yōu)劣,然后,喝一小口,嘴唇一抿,舌頭一舔,給你說出個一二三來,頭頭是道,有條不紊,不得不佩服。品嘗過葡萄酒后,凱沙先生請我們品冰酒。他說冰酒用冰凍葡萄釀造,葡萄經(jīng)過天然冰凍,水分很少,糖分很濃,所以冰酒甜蜜,芳香馥郁,堪稱葡萄酒之珍品。同時,葡萄冰凍后,產(chǎn)量很低,所以冰酒生產(chǎn)得很少。正因為如此,冰酒更為名貴。說完,凱沙先生拿過鶴頸酒瓶,給我們每人斟上一小杯冰酒,大家舉起杯子,不是干杯,而是細細品嘗。初嘗是甜蜜,細品是芳香,再品是醇厚馥郁,特別是餐后,喝完咖啡,主人敬上一小杯冰酒,那真是妙不可言,回味無窮。我不禁口占四句:
杯杯瓊漿液,
滴滴勝似蜜。
奪冠法蘭西,
采擷踏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