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于中美學生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兩國學生在觀察事物時的注意力指向有較大差異。這項發(fā)現(xiàn)指出:以前所觀察到的東亞人和北美人在判斷和記憶方面的文化差異,其實源于他們觀察事物的方法。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北美人在評價事物時更多地帶有理性分析,并且專注于整件事情的核心或焦點;而東亞人則傾向于更宏觀地看待事物,把注意力放在事件的背景上。但研究者并未弄清楚,這種差異是源于解讀、反饋、感性認知過程中的精神比較階段,還是新聞媒體導向的結(jié)果。
為了確定這些差異是如何產(chǎn)生的,密西根大學的理查德·E·尼斯伯特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次實驗。實驗者分別向兩國學生展示了一組圖片,圖片中一個物體被放置在真實雜亂的背景中,然后在另一組圖片中該物體又被置于新的背景中,最后實驗對象將判斷他們是否曾見過這些物體。實驗過程中實驗學生的眼球運動都被儀器記錄了下來。
正如研究小組所預料,美國學生在實驗中迅速地找到圖片中的核心物體,并長時間對其觀察;而中國學生則更多地關注背景圖象。另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在觀察過程中美國人偏向注視圖片的上部,而中國人更為關注圖片的底部。實驗表明了美國人在觀察焦點事物上解讀了更多的視覺細節(jié),在新的背景圖片中,認出了更多的指定物體。
尼斯伯特和他的研究小組推測,這種對事物本身和其背景環(huán)境的認識差距,應該來源于不同的社會實踐?!皷|亞人生活在相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個人的社會角色已被界定,因此對背景的關注顯得非常重要。”研究者說,“相反,西方人的社會生活相對寬松,他們可以不必過多注意背景關系。”
[譯自美國國家科學學術發(fā)展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