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刊2007年1 期刊登了作者石熔《金色大廳里的小男孩》一文,受到廣泛贊譽,此文被多家刊物和網絡媒體轉載。著名鋼琴大師孔祥東先生看到該文后,有感于作者的文明觀賞素質而留下沒有照相的遺憾,便特地給素昧平生的作者寄來珍貴的禮物彌補遺憾。作者見物有感,特地寫來此文感謝。從中我們再次體會到了作者的文明素質,又品味到了孔祥東先生的高尚藝德和大師風范。
我收到了一份不請自來的禮物,禮物來自于一位名人。
禮物是用特快專遞從上海發(fā)送到北京《海外文摘》雜志社轉交給我的。
禮物放在一個信封里,信封是用一種上乘的道林紙自制的,信封上除了一片白色沒有任何字跡。
禮物是兩張照片,其中一張的背面帖著小小的黃色便簽,上面有這樣幾個蠅頭小字:
“請把這兩張照片轉交于《金色大廳里的小男孩》的作者,該文章于2007年1期刊登。謝謝。
××音樂機構”
兩張照片是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場景拍攝的,是拍攝者用特殊的儀器、在特殊的位置、從正面的角度拍攝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全景。在被一片金碧輝煌色彩包圍了的舞臺中央,有一個小小的黑色圓點,仔細辨認這是名人那天演出時的身影。經過我和先生的仔細辨認,在觀眾席里還找到了我們夫妻倆隱隱約約的背影。
兩張照片的正面,恰到好處的位置上,有名人簽了名,那是用一種銀灰色的碳筆寫的,字跡有點透明感,不會覆蓋照片上的任何細節(jié)內容。乍一看以為是金色大廳里的一個物件。名人的三個字寫得剛勁瀟灑,其中有個字的一豎拖得很長,我家先生說這一豎像個延長音符,使他想起名人腳踏踏板時那堅實的一踩,還有鋼琴家每逢激情之處半仰的表演風格。
這個名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鋼琴大師孔祥東先生。
故事還在繼續(xù)。我家先生一向比我心細,他發(fā)現(xiàn)在照片管風琴的位置上,有個很小很小的白點,于是找來了放大鏡,結果令人震驚:鏡頭里呈現(xiàn)出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小男孩,小男孩雙手撐著管風琴前的欄桿,俯視著正在演奏的孔先生。呀,這正是我文章中描述的那個小男孩?。∪昵暗墓适虑楣?jié)仿佛今日重現(xiàn)。
我頓時明白,孔祥東先生送來的這份禮物,是源于我筆中的一個小男孩,這個孩子才是禮物的主題,所有與禮物有關的情節(jié)都是陪襯。我也悟出,禮物由表及里散發(fā)著高尚的低調,是源于藝術家的一種境界,一種素質,一種被修煉過的本能。
我自然猜想到了孔先生對觀眾素質的敏感度也許超過了對音樂的敏感度。他可能從一坐下開始演奏時,就發(fā)現(xiàn)了那個孩子,他能一眼看出那是一個受過音樂熏陶的孩子,因此他不必擔心孩子會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被那個幼小孩子文雅的舉止、端莊的姿勢所感動,他從孩子聚精會神的眼神里找到了音樂的感覺,所以他能用他的十指使在場的人感受了音樂的魅力,并使他們走進了音樂。當然,這個論證還來源于觀眾席中爆發(fā)出的一次又一次雷鳴般的掌聲,還來源于每一位觀眾那自始至終的高雅和無聲的互動。
當我拉開抽屜準備把禮物存放好時,發(fā)現(xiàn)兩張照片有所區(qū)別。小白點稍大的那張取了近景,如果不用放大鏡看,也能辨認出那就是我筆中的小男孩。我想起我在那篇文章的結尾處曾表示過,為了不驚動這個孩子,我沒有留下照片??磥砜紫壬强吹搅宋业倪@篇文章后,花費了一定的心思,彌補了我的這一遺憾。想到名人對一個素不相識的觀眾的那份理解關愛和呵護,心里有種暖洋洋的感覺。
從某個媒體的采訪節(jié)目里得知,孔先生業(yè)余時間喜歡閱讀雜志。我想,如果孔祥東先生能看到這篇文章,是否和我一樣,對與這份禮物有關的情節(jié)有個共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