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6日,北京。全國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已進行到第3天,鄧小平還在聽。
參加會議的33位科學家和學者中,最年輕的武漢大學副教授、52歲的查全性坐不住了——他已經幾年沒上過課了,他鼓足勇氣站起來,向主席力陳已持續(xù)7年的“推薦錄取”招生方式的四大弊端,建議盡快恢復高考。話頭一開,數學家吳文俊、光學家王大珩、化學家汪猷等人紛紛表示贊同,并對恢復高考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闡述。
傾聽,沉思,鄧小平隨即拍板:高考一定要恢復!兩個月后,新中國關閉了10年的高考大門終于打開了,570萬人從四面八方涌向考場。
對于他們來說,那一年高考的意義不言而喻,對于整個國家來說,那次高考的意義更是非同尋?!馕吨澜缟先丝谧疃嗟膰?,從此要逐漸走向諸神歸位,意味著無序的社會就要回到常識,回歸理性。
于是有了恢復常識后的這30年——30年間,國家的命運,和一屆又一屆大學生的命運,相互勾連、相互疊加,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通過對大學生命運的解讀,來體會整個國家劃過的軌跡。
30年來,高考改變個人命運的講述者,既有查建英、葛兆光、楊迎明、方鐵姐弟這樣考上大學77級、78級的下鄉(xiāng)知青,也有今天迅速在市場中創(chuàng)造了自我價值的80后IT精英戴志康。特殊年代給了77、78級大學生歷史性的磨難與后來者再難享受的厚遇,他們中的許多人從田間地頭走來,走到今天執(zhí)掌中國命運的位置上;而今天人頭攢動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畢業(yè)生們正在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競爭。
高考制度不斷改革,大學擴招了,學費漲了,但人們對于高考卻沒有存著更高的期望,倒是罵聲漸漸多了。媒體不斷呼吁:大學生應該調整自己的就業(yè)預期,而失去了計劃經濟時代分配保障的大學生們,則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心態(tài):一些人憤怒、抱怨、滿心失落;一些人卻慶幸因此獲得了選擇的自由,并堅定地走上自己選定的道路。
今天的學生還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嗎?在實用主義、工具主義彌漫的今天,我們難以代為作答。但我們又分明感覺到,無數個人的命運累積成國家的命運,而國家的命運又反過來作用于個人,無從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