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肉太簡單了,幾乎每個下過幾天廚的四川人都會做它;回鍋肉太不簡單了,幾乎沒幾個職業(yè)大廚能把這道菜做到出神入化的。
慢、慢、慢,你不是腦子糊涂了吧,到底哪句話才是對的呢?你先別急,看完了就自有分曉。
回鍋肉之于川人,就像老火例湯之于粵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回鍋肉的確是太簡單了點(diǎn)。
不過說它太不簡單也未必是錯,你且聽聽極品版的回鍋肉到底是怎么做的。
回鍋肉的用料雖然有些普通,但在肉的選用上卻十分講究。必須要取豬屁股尖上的、緊靠黃瓜條的“坐板肉”,這塊被四川人稱為后臀二刀的坐板肉,須要肥四瘦六寬三指。太肥則膩、太瘦則焦,太寬太窄都難成型;一頭豬身上能取做回鍋肉的坐板肉也不過就五六斤。
再說煮肉,如今的回鍋肉,早就不再是祭祀祖宗神明的副產(chǎn)品了,所以煮肉這一關(guān)也就相應(yīng)地“職業(yè)化”起來。
煮肉時要調(diào)定底味,而常人用清水煮肉,則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之后,要先放入生姜、蔥節(jié)、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凈的整塊豬肉。
煮肉只能煮到六分熟,也就是切開白肉來,六分白四分紅時為最好,因?yàn)槟銊e忘了,回鍋肉最后還要炒的,完全煮熟,那口感就太柴了。
下一個問題是切肉?;劐伻馐且吹豆Φ模闱f不能趁熱去切,那樣不僅切不成大薄片,反而會切出好多碎肉渣。最好是將煮好的肉用涼水漂過以后,進(jìn)冰箱稍微凍一下,這樣你再去切,肉就聽話多了。
肉切完了,下面該下鍋炒了吧。且慢,我得問您一句:“就算將肉切成了大薄片,你把這堆切完后的肉片放在哪兒?”
這算是個什么問題?切完了就切完了唄,放在盤子里好了,總不能放在口袋里吧。
看看,犯錯誤了吧。別把回鍋肉不當(dāng)大菜,要知道切完以后的肉片,稍過一會兒就會黏連在一起,這樣下鍋去炒,那你就不得不拼命去劃散,而外面一熱,里面就更團(tuán)結(jié),那就更劃不開,你要是來點(diǎn)硬的,那么這肉片可就破相了。你要是等它自己分開呢,那么焦的焦,膩的膩,你就會知道什么叫“豬八戒照鏡子——兩頭不是人”。
所以,你應(yīng)該把切好的肉放回剛才煮肉的湯鍋里去,用溫?zé)岬娜鉁B(yǎng)著它,這樣肉片就不可能黏連在一起了,而且肉片上沾上點(diǎn)水,呆會兒熬起來,反而會保持肉的軟嫩。
熬回鍋肉最好是用菜籽油,這菜油得先燒到七八成熱,由生油變成了熟油以后,自然冷卻到五六成熱的時候,才可以下肉片。
如今有“時尚廚師”號稱能夠不用油,干鍋熬出回鍋肉來,也有美食家稱之為“健康操作”的。不過你聽我一句實(shí)話,這樣油雖然不重了,但肉一定會更為干焦,入口化渣的感覺也就沒了,那些“時尚廚師”在我看來多半是學(xué)藝不精、招搖撞騙之流。
回鍋肉也稱為熬鍋肉,烹飪技法中本沒有熬這一法,它是將炒、爆、煸、炸四法融為一體,產(chǎn)生介乎于這四者之間的一種風(fēng)味。
熬回鍋肉,火候是一個關(guān)鍵,因?yàn)檎{(diào)味和口感都在熬的過程中完成,只此一回,不可重來。你得先把剁細(xì)了的豆瓣醬先在溫油里煸香了,再從湯鍋里撈出肉片來下鍋慢慢熬,因?yàn)橛洼^少,實(shí)際上你是必須要帶著一點(diǎn)翻炒的動作的,只是與炒不一樣的是,你還得時不時地把肉片在鍋底上稍稍地摁一摁,就像你熬豬油渣似的。慢慢地,你可以看到肉皮因?yàn)榭s水吐油卷了起來,整個肉片也隨之彎曲了起來,這就算是成了。在行話里,這種境界叫做“燈窩盞”,就像半個燈籠殼一樣。這時可千萬不能心急,你要是大火一頂,肉可就全焦了。
這時,你可以把甜面醬下去了,再用中火炒香以后,可以下點(diǎn)醬油、雞精之類的東西調(diào)定底味。
最后把青蒜苗放下去開個大火快速翻勻它,這最后一步可是要越快越好。你要是這會兒再婆婆媽媽的,那青蒜苗可就蔫了。
醉美川菜館的陳勇剛師傅曾就此菜與我論劍,他一定要用五花肉,結(jié)果這一招他錯了,不過說句實(shí)話,其他的訣竅倒是我從他那里學(xué)來的。
論劍到最后,我們得出一個共同的結(jié)論:回鍋肉看來真的不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