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逢秋思易傷,江天煙景正蒼涼。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送夕陽1。高士幾回亭草綠2,梅仙一去嶺云荒3。臨風不見南來雁,書札何由到豫章4。
——[清]彭孫遹《秋日登滕王閣》
1依然二句:用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境。極浦,遠浦,這里指滕王閣附近的南浦。2高士:指東漢南昌人徐稚,字孺子,家貧不仕,為太守陳蕃敬重,有“南州高士”之稱。亭:南昌東湖有孺子亭。3梅仙:西漢九江人,字子真,王莽新政時棄官,不知所終。人或傳為成仙。4豫章:南昌的代稱,因南昌曾為豫章郡的郡治而名。
在“江南三大名樓”中,除了湖北武昌的黃鶴樓之外,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都是因有美文流傳而名聞千古的。前者有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后者則有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兩者相比,滕王閣因文出名要比岳陽樓還早近400年。
滕王閣坐落在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唐永徽四年至顯慶四年(653~659年),太宗的弟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治今南昌)都督時修建,并以封號“滕王”命名。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當時的洪州都督閻伯在重修閣后大宴賓客。這時年輕的王勃恰好路過,應(yīng)邀與會,便在席間揮毫寫下了文采飛揚的《滕王閣序》。在他的筆下,當年的滕王閣“層臺聳翠,上出重宵;飛閣翔丹,下臨無地。……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后來韓愈也在一篇《新修滕王閣記》中稱:“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边@大概就是滕王閣全盛時的景象吧。唐代以后,滕王閣屢經(jīng)戰(zhàn)火,重修達28次之多。最近一次是1926年被北洋軍閥焚毀,1989年重建。
如今的滕王閣位于贛江和撫河交匯處,距唐代故址100多米。整座建筑系仿宋代舊制,共9層,高57.5米。臺基12米,象征古代城墻,以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建筑面積達1.3萬平方米,其高度、面積均居天下名樓之冠。正門兩旁是毛澤東書寫的《滕王閣序》中的名聯(lián)“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余楹聯(lián)匾額都匯聚了古今書法杰作。它的兩端南為壓江亭,北為挹翠亭,整體布局大氣恢弘,充分體現(xiàn)了南昌地區(q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鮮明特色。
歷代吟詠滕王閣的詩文佳作很多。唐代才子王勃除了作有序文外,還有一首《滕王閣詩》傳世:“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逼渌纭霸茪飧「邨?,波瀾繞古城”(唐徐俯《滕王閣二首》)、“澄江浮野色,虛閣貯秋光”(宋戴復(fù)古《艤舟登滕王閣》)、“舸艦北連章水白,樓臺西映蓼州青”(元劉詵《登滕王閣》)、“孺子亭空春草長,忠臣祠老燕繁梁”(明吳與弼《題滕王閣》)等,都能與這首清人的登臨詩一起詠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