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無情,還有可能源自于對“不食嗟來之食”的崇敬。在推崇資助行為的時候,從來沒有給受助行為以積極的評價。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救濟過程,它是由資助和受助兩個部分組成。如果資助是好事,是對社會公平、社會穩(wěn)定的一種貢獻,那么,這種貢獻是要通過受助來完成的,受助也就應(yīng)該視作好事。但長期以來,總把拒絕援助說成有骨氣。有志氣的表現(xiàn),客觀上就給受助者一種低人一等的無形減壓。也許是一種人格上的不平等,讓受助的大學生愧于示人。既然連面對恩人的勇氣也未必會有,怯于表達感恩之心的表現(xiàn),也就不難理解了。
講究禮貌曾被看作是虛偽的,流露感情曾被看作是軟弱的,連句“謝謝”、“對不起”都不知道說,也會被譽之為靦腆和含蓄,被視為富有中國特色的美德……在基本的公民禮儀長期缺乏教育、缺乏培養(yǎng)的情況下,出現(xiàn)這種知恩不報的現(xiàn)象,很可能是不知要報和不知如何去報的尷尬。要是能有深度的報道,在不給當事人造成心理壓力的前提下,讓這些貌似知恩不報的貧困生袒露下他們的心跡,恐怕會找到道德無知的病根。無情是表現(xiàn),無知才是根源。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經(jīng)濟的資助,還應(yīng)包括道德與禮儀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