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者身穿維權標語服聲討開發(fā)商,開發(fā)商將其告上法院討要名譽權。那么,在公共場所拉橫幅、寫標語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是——
一名購房者用自己一生的血汗錢購買了一套住房后,發(fā)現新房樓板開裂、滲水,感到十分鬧心,便在售樓處拉出“維權橫幅”,在自己所開轎車的車身和自己所穿衣服的背面寫上維權標語,宣泄心中不滿。房地產開發(fā)商便以購房者在公共場所對其聲譽進行詆毀,侵害其名譽權為由,將購房者告上了法庭。那么,公共場所拉橫幅、寫標語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是正當維權,還是詆毀他人聲譽?2007年8月7日,這一“另類”維權糾紛案,經江蘇省南京市二級人民法院的審理,終于有了答案。
買房鬧心另類維權
現年47歲的陳牧生是江蘇省南京市市民。2004年10月17日,陳牧生掏盡一生的血汗錢,花30多萬元,買下了南京公司開發(fā)的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某樓盤的第二層住房一套??墒?,讓陳牧生沒有想到的是,交付房屋后,他發(fā)現客廳樓面板有裂縫,即與南京公司交涉??墒?,經過一年多的交涉,南京公司一直沒有拿出讓陳牧生滿意的解決方案,只是在陳牧生的強烈要求下,于2006年4月26日委托江蘇省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對陳牧生的房屋進行檢測。
這時,陳牧生聽說同一小區(qū)的業(yè)主徐立斌買的房子也有問題,于是兩人一起到南京公司進行交涉,但無結果。
就在陳牧生和徐立斌束手無策時,他們的一個朋友支招道:“在北京曾經有6個業(yè)主也是為了房屋質量問題,和開發(fā)商產生糾紛。他們想了個辦法,在每人衣服上寫個字,分開看,沒什么意思,可6人按順序站在一起,就是一句讓開發(fā)商不愉快的話。結果,這個辦法讓開發(fā)商乖乖出面解決了問題?!标惸辽托炝⒈蠖加X得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006年6月13日和6月15日,陳牧生與徐立斌組織多名親屬到南京公司售樓處要求處理房屋質量問題,同時在售樓處擺放寫有“一生血汗錢買這樣的危房嗎?”的橫幅。
同年6月26日,陳牧生在其衣服背面寫上“一生血汗錢,買某某樓盤的房子”字樣,徐立斌在其衣服背面寫上“樓板裂了,煩死人了”字樣,兩人穿著白底紅字的衣服,從南京市鬧市區(qū)的中山門出發(fā),步行至大行宮,到一公交站臺并排坐在一起,前后一個小時有余。兩人因為身上有字,引起眾多路人駐足觀望,還有不少人湊上來問情況,陳牧生和徐立斌就一一向路人解釋。讓陳牧生和徐立斌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一出發(fā)就被跟蹤了,還被拍了照片。
同年7月17日,陳牧生又駕駛寫有“一生血汗錢,買某某樓盤的房子,樓板裂了,煩死人了”字樣的汽車準備回小區(qū)時,被小區(qū)門衛(wèi)阻攔后未能進入。
侵權維權引發(fā)紛爭
陳牧生和徐立斌的一系列行為讓南京公司十分惱火,只是當時檢測報告還沒有出來,南京公司一直忍著沒有和陳牧生發(fā)生正面沖突。
2006年7月30日期間,南京公司終于等到了檢測報告。報告顯示現場檢測發(fā)現涉案房屋客廳的混凝土樓板出現裂縫,裂縫寬度為0.08毫米至0.66毫米。檢測結論為:所檢測裂縫為非受力裂縫,不影響結構安全;為保證結構耐久性,建議對裂縫進行封閉處理。
房屋根本沒有質量問題,但陳牧生卻無理取鬧,詆毀本公司的聲譽,嚴重損害本公司的名譽,絕不能原諒。于是,南京公司來到南京市江寧區(qū)法院,將陳牧生告上了法庭,認為陳侵犯了公司的名譽權,請求法院判令陳牧生停止侵權;在《揚子晚報》上發(fā)表道歉聲明,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1萬元。
南京公司將自己告上了法庭,陳牧生感到憤憤不平。他說:“本人所購房屋的客廳樓板存在裂縫,拖地時水會從裂縫處滲漏到樓下住戶家的客廳,本人到南京公司的售樓處是要求處理該問題,并未拉橫幅。本人確曾開過一輛寫有‘一生血汗錢,買某某樓盤的房子,樓板裂了,煩死人了’字樣的轎車,但寫的是事實,并未侵害南京公司的名譽權。”陳牧生也承認他的確穿過那件寫有標語的衣服,但否認曾提出要求5萬元的賠償。
庭審中,雙方的焦點在于陳牧生穿著有標語的衣服,是否構成對南京公司的名譽侵權,以及如何衡量名譽權損失。南京公司堅持認為,市民看到這樣的字句,就會認為南京公司信譽不好,從而打消購房念頭,造成南京公司的經濟利益損失。但是,陳牧生堅持認為不會有影響。為此,承辦此案的法官經現場勘驗發(fā)現,涉案房屋客廳混凝土樓板的裂縫處存在滲水現象。
此外,為了準確把握陳牧生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和后果,法官隨機征求了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區(qū)域的13人對其看到“一生血汗錢買這樣的危房嗎?”條幅和“一生血汗錢,買××樓盤的房子,樓板裂了,煩死了”標語時的反應。針對條幅,多數人的反應是向拉條幅的人了解情況后或到售樓處看看或到房屋現場看看再決定是否買房;有兩人的反應是立即決定不買房。針對標語,多數人的反應是樓盤的房屋質量有嚴重問題或樓盤開發(fā)商信譽不好,有一人的反應是要自己到現場看后再決定,有一人的反應是房屋是否有質量問題,應請求內行檢查決定。
孰是孰非一錘定音
江寧區(qū)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受法律保護。消費者有權對生產者的產品進行批評、評論,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應當根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違法、受害人是否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來認定。陳牧生在發(fā)現所購房屋的樓板有裂縫后,有權要求南京公司進行處理但多次交涉無果。陳牧生發(fā)現樓板裂縫后到南京公司售樓處門口拉條幅的行為,是在檢測部門的檢測報告出來之前,其行為符合一般人的正常反應。涉案房屋樓板的裂縫,雖然不影響結構安全,但由于該裂縫存在滲水現象,直接影響房屋的正常使用,故陳牧生在其轎車上寫上“一生血汗錢,買某某樓盤的房子,樓板裂了,煩死了”系屬真實,也符合一般人的正常反應,并未誹謗或詆毀南京公司,不足以構成對南京公司名譽權的損害。對南京公司要求陳牧生停止侵權,發(fā)表道歉聲明、消除影響的請求,不予支持。對南京公司要求陳牧生賠償損失1萬元主張,亦不予支持。
2006年10月27日,江寧區(qū)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駁回南京公司的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后,南京公司不服,向南京市中級法院提起上訴。在上訴狀中,南京公司說:一審認定陳牧生在公共場所拉橫幅、在其所開車輛及所穿衣服上寫標語的行為是正常反應,是合法行為,是錯誤的。陳牧生所購房屋只是有質量瑕疵而非重大質量問題。
陳牧生則認為,原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清楚,其所實施的行為只是反映事實并沒有對南京公司名譽權造成傷害,要求維持原判。
南京中院經審理后認為,本案當事人陳牧生在發(fā)現所購房屋的樓板有裂縫這一事實后,要求南京公司進行處理并無不當。經鑒定、勘驗,陳牧生所購房屋確有瑕疵。陳牧生到南京公司售樓處門口拉橫幅的行為過激,方法欠妥,不宜提倡,但并未誹謗南京公司。原審判決并無不當,對南京公司的上訴不予支持。
2007年8月7日,南京中院依據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法官說法:
房地產市場在中國起步較晚,業(yè)主作為商品房的購買人,在所購房屋存在質量問題時,其權利如何尋求自救,適度與否,規(guī)定尚不明確。本案即為一起購房人因所購商品房存在質量問題采取自救而引發(fā)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名譽侵權糾紛案。那么,本案中的陳牧生的行為是否構成對南京公司名譽權的損害,關鍵要厘清陳牧生的自救行為是否適度。
承辦此案的法官指出,批評、評論是指一個人從主觀出發(fā)對已確認的事實作出的價值判斷,批評、評論者在發(fā)表言論時相信所依據的事實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評論者存在惡意且不符合事實,那么,評論者的行為就不是評論,而是借評論的形式對他人進行誹謗或者詆毀。結合本案,一個家庭往往是傾其所有、負債累累才能購買一套自己滿意的商品房。在這種巨大的付出下,房屋的質量問題,哪怕是瑕疵,對購買人而言,都可能帶來無窮的煩惱。在檢測結果未作出之前,由于陳牧生系非專業(yè)人員,在所購的商品房存在樓板裂縫并滲水現象時,難以作出與檢測結果一樣的準確判斷,故其實施拉條幅、寫標語的行為客觀上雖夸大了質量問題的嚴重性,言詞過激,行為不當,但沒有借機誹謗、詆毀的惡意,符合一般人的正常反應。
有關法律人士還指出,商品購買者、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問題進行言辭過激的批評、評論,或以此為壓要求生產者、銷售者處理和解決質量問題,若其依據是客觀事實,雖有過激,仍屬被社會公眾同情寬容的自力救濟,如無誹謗詆毀,則不構成對生產者、銷售者名譽權的侵害。生產者、銷售者理應認真重視對其的投訴和反映,積極協商并解決問題。否則,由此而產生的社會評價降低,本質上屬于商譽自毀。
(文中人名系化名)
編輯: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