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能還無法準確地說出,是誰又是什么時候開始釀造啤酒的??脊艑W家通常認為,最早釀造啤酒的是蘇美爾人——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釀造啤酒了。
古代釀造啤酒很簡單:剛出爐的面包捻碎后放進水里,然后擺在溫暖處,2-3天后將面包渣和水的混合物用紗布濾凈,啤酒就制好了。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古代蘇美爾人就是利用這種方法來釀造啤酒。為了濾除沉淀渣滓,他們就像喝雞尾酒似地用小管子吸著喝啤酒。
在巴比倫王國,女人在家釀造啤酒,并裝瓶出售。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規(guī)范了啤酒的經(jīng)營活動,最早制訂了啤酒的生產(chǎn)和飲用標準。巴比倫的法律非常嚴厲:讓提供劣質(zhì)啤酒的釀造女工喝自己的劣質(zhì)啤酒,喝死為止。
啤酒從巴比倫傳到埃及,古埃及人用各種草本植物作香料,釀造出不同品種的啤酒,例如有一種叫作“熱喜姆”的大麥啤酒就很受歡迎。當時的金字塔建筑工人的份糧就是三個面包、幾根蔥和幾頭蒜,外加三桶啤酒。埃及的醫(yī)生開處方治胃病用啤酒,連治牙痛也用啤酒。從挖掘法老的陵墓看,里面有一桶桶的啤酒,其味道、顏色、氣味一直保持到今天。
至于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對啤酒不是很感興趣。希臘人喝啤酒就像喝滋補藥水似的,會加入蕓香和茄參;羅馬人把啤酒叫作“日耳曼酒”。
至于啤酒酵母,古代的日耳曼人使用柞樹皮、樹葉和牛膽汁。最早的基督教傳教士以日耳曼樹林和沼澤地為基地,開始試驗用更香的植物刺柏、黑豆、黑果越桔釀造啤酒。只是到了786年,有一個修道士想起使用忽布(也就是啤酒花)作為添加物,使啤酒有了獨特的苦味。
一般說來,修道院都熱衷釀造啤酒。有了啤酒,修道士能堅持長久齋戒,因為啤酒不屬于齋戒范圍。正是在那時有了這么一句話:“啤酒——液體面包”。不少修道士從啤酒的交易中獲利不少。
不過,修道士長期無法解釋啤酒發(fā)酵的過程,總認為啤酒發(fā)酵靠的是“啤酒巫婆”。只是到了16世紀上半期,他們才明白啤酒酵母的作用。當時,歐洲的啤酒釀造工掌握多種啤酒酵母,其配方嚴格保密。
從紐倫堡市1290年的正式記錄里看到,德國使用大麥釀造啤酒,禁止使用燕麥、小麥和黑麥。而英國人正相反,最青睞小麥啤酒。
自古以來,人們都重視啤酒的質(zhì)量。在捷克,啤酒釀造商把剛制作好的啤酒送到市政廳接受檢查時,要先把啤酒潑在專設的長凳上,然后坐上去,幾分鐘后人粘在木凳上,說明啤酒的質(zhì)量是好的,會允許出售;如果褲子沒有粘在凳子上,那商人就得挨揍。這種檢查的土方法稱為“褲子試驗”。還有一種檢查的方法:在啤酒的泡沫里投入一枚硬幣,如果硬幣不立即沉沒,那么,這種啤酒的質(zhì)量就是好的。
發(fā)展至今,啤酒以原料區(qū)分的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歐洲啤酒,以德國為代表——100%用大麥,口味較重;第二類是美國啤酒,原料除大麥外,添加玉米和小麥為副料,口味清淡;第三類是亞洲啤酒,除大麥外,加上大米為副料,口味甘醇,略有甜味。此外,以制作過程區(qū)分,啤酒大致又有黃啤、黑啤、白啤和紅啤四種。
啤酒,與其叫酒,還不如稱它為飲料。在世界歷來的評酒會上,都沒有啤酒的一席之地。1972年7月1日,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營養(yǎng)食品會議上,宣布啤酒為優(yōu)良的營養(yǎng)品飲料。理由是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氨基酸等,對人體健康有益。據(jù)測定,1升啤酒產(chǎn)生的熱量約等于0.5升的牛奶。
許多人認為,啤酒想怎么喝就怎么喝,甚至于一邊走一邊舉著瓶子喝,這是不對的。喝啤酒應不慌不忙,而且只能從容器中喝。為此,最好選用0.3—0.6升玻璃杯或陶瓷杯,高腳杯也可以。啤酒杯內(nèi)壁平整,使啤酒能平穩(wěn)流出來。陶瓷杯的特點是保持溫度較好,而玻璃杯能讓你評估啤酒的顏色、透明度和泡沫的多少。不過,在巴伐利亞,德國人喜歡使用金屬嵌花杯,他們不懷疑自己的啤酒泡沫豐富。
舌根是最能感受啤酒滋味的——分布感覺苦味的受體最多。只有淡色啤酒才留下啤酒花淡淡的苦味。黑色啤酒則不然,有點兒甜味。
淡色啤酒最好能夠冷藏到6-10攝氏度再喝,不要冷凍,因為迅速冷卻會失去口感上的細微差別。
倒啤酒時為防止泡沫暴溢,可將瓶身傾斜45度開瓶。離開杯高2-3厘米,往杯中心倒,使啤酒達到離杯口約1/4的高度。
在沒有小吃只是為了解渴時,啤酒可分三口喝:先喝掉半杯,然后喝去剩下的一半,最后喝完。
啤酒不能跟其他飲料混著喝,但雞尾酒除外。一只酒杯也不能倒入兩種牌子的啤酒。淡色啤酒更適合夏天解渴,不過黑色啤酒在夏天和冬天都流行。在寒冷的冬天,英國人就將啤酒加熱后再喝。
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的下酒菜是不同的,前者的下酒菜有:煮蝦、熏魚、咸核桃、咸面包干等;后者可以吃熱菜:肉和魚。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喝啤酒的習慣:奧地利人——煎牛排,荷蘭人——烤醋腌牛肉,德國人——香腸。在德國,啤酒不只可以喝,還能“吃”。那里的啤酒湯有1000多年歷史。普魯士國王的菜譜里就有啤酒湯。
[編譯自俄羅斯《地方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