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陳婷桂打算再看一場穿越她人生的一出戲。在重慶的走馬鎮(zhèn),她那石木結構的小屋和古鎮(zhèn)上其他的房子不同,她是鎮(zhèn)里唯一一個住在戲院圍墻里的人。這家戲院除了演戲之外,它自身也在上演著一出戲。
最近,戲院與看守它的老祖母一樣,變得搖搖欲墜了。但這兒的故事要追溯到很久以前。那個消失了幾十年的世界在陳婷桂的言談中依稀呈現?!拔以谶@兒能看到演出全景,不管他們演什么戲,我都喜歡看?!?/p>
陳婷桂出生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時,還有成群的戲班子叮叮當當地穿過這里的石街。小鎮(zhèn)的中心是個三面圍墻的戲院。戲院建于清朝,在陳婷桂還是個孩子時,戲臺上表演的仍是那些傳世經典:樸實的民間戲曲、高雅的京劇和川劇。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演戲總是一件很轟動的事:精致的面具、華麗的油彩、銅鑼以及所上演的那些宮廷叛亂和王朝傾軋的故事。
只需幾個銅錢就能入場,院子常被觀眾擠得水泄不通。那時她還沒住進戲院的院墻里,但那些演出她總是盡量一場不落。她回憶說:“屋頂上、院子里,到處都是人。白天晚上都有演出。”
27歲那年,她與丈夫和孩子搬進了戲臺對面兩間潮濕陰冷的房子里。那還是毛澤東解放中國之后的第三年,小鎮(zhèn)開始重建。她已記不清自己為何要搬到那里,但能如此近地看戲,讓她欣喜若狂。后來的情況就變了。陳婷桂41歲那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了。戲院關門了,但生活仍在繼續(xù)。
陳婷桂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后都搬走了,丈夫去世后她就一直一個人過著。很快,舊戲臺下放了臺榨油機,正對著她的前門。再也聽不到唱戲了,取而代之的是菜籽油的味道和榨油時的喧鬧聲。最終,連那些榨油機都被搬走了,戲院被宣布為危房。
到了去年,戲院的歷史又翻開了另一個篇章。走馬鎮(zhèn)的領導們,想加入到中國經濟蓬勃發(fā)展的大潮中,他們決定修復戲院和小鎮(zhèn)的主要街道。
如今,戲臺上到處是戴著鋼盔和草帽的人,他們正鋸著新的房梁和那些精雕細琢的小木塊。那些拿著剪紙板、規(guī)劃圖,穿著漂亮鞋子的人行色匆匆,在小鎮(zhèn)上大步流星地走來走去,完全沒時間跟你聊天。無人知道這個規(guī)劃能否讓戲院重現輝煌,或創(chuàng)造出一種漫畫式的復制品,來吸引游客兜里的鈔票。
陳婷桂站在門檻上,看著人們忙忙碌碌地改造房子。昔日她種在院里的那些小樹苗如今已是參天大樹,將她的前門掩映在一片濃密的樹陰中。鋸屑把什么都蓋住了。但在戲臺旁,還可以看到一段石刻銘文,其大意是:
過去與現在都是一出戲。悲喜離合都是人所創(chuàng)造。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