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唐詩的大家程千帆先生要求他的研究生英語一定要好,最初這的確有些令人費解。不過其中原由也許在1983年的《唐代文學研究年鑒》中能夠找到:密執(zhí)安州立大學的李珍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殷切但不乏克制地向國內學術界報告了“美國對唐詩的研究,人力是雄厚的,藏書是豐富的,研究成果也斐然可觀?!彼€興奮地提到耶魯?shù)臍W文博士(Stephen Owen)研究唐詩非常了得。1986年,宇文所安(就是上面說的“歐文”博士)的《初唐詩》被翻譯成了漢語并開始影響國內唐詩研究的方向。而在同一年,耶魯?shù)膶O康宜(當時還不是東亞系主任,不過她那時已經是耶魯東亞語文系研究所所長)出版了Six Dynasities Poetry(六朝詩歌),其中文版本即《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
李珍華教授提到的美國中國文學研究已經擺脫了漢學(Sinology)側重于歷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傳統(tǒng)。他們那一代學人已善于應用西方文學批評手段去解讀中國文學。美國的高友工運用“新批評”方法研究唐詩,而法國的程抱一用符號學和結構主義方法研究唐詩,這些都可說是卓越的成就。但在宇文所安和孫康宜(目前兩人是《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編)的研究中又有新異之處。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文學批評體系本身就是“自足”的,孫康宜的《抒情與描寫》一書也表現(xiàn)出了類似的想法,這是耐人尋味的。當然,他們這種對中國文學研究的自信不僅來源于這些年突飛猛進的研究成果,也來源于中國古典文學本身的“影響力”。以耶魯為例,“古典文學”一向指的是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1988年后,比較文學系里的“古典”選修科目就包括了中國古典文學。
《抒情與描寫》經過了二十年才被我們以簡體字出版,這是否與六朝詩歌在文學傳統(tǒng)中的形象不佳有關?“浮華”、“綺靡”等泛泛之論往往習慣性地出現(xiàn)于評論六朝詩歌的文字中,而無視陶淵明對蘇軾的影響,謝靈運、謝脁對李白的啟發(fā),以及杜甫將庾信作為自己的異代知音這樣的文學事實。
“狀物/描寫”(description)與“表現(xiàn)/抒情”(expression)表面上是中國文學概念,在本書的中譯本中不易看出它們的西方學術痕跡.,但作者是用它們回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文學批評中特別注重于“表現(xiàn)”問題的風氣。另一方面,作者用這兩種詩歌構成因素去分析六朝詩歌顯得特別有效。比如,在東晉從玄言詩與哲理詩到以文學藻飾為特征的唯美風格占主流的文學氛圍中,陶淵明詩歌中“抒情”成分的突然出現(xiàn)就顯得既古怪又不合時宜,但他的“不修飾詞匯”(口語化特點)、彈性結構、自傳性等特征都可以在“抒情”這一背景中得到新的解讀。這種解讀的特征之一是,它不以古典文學的意義消費者面目出現(xiàn),而是努力在解讀中生產意義。
在接受這種“意義之生產者的閱讀方式”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有一種我稱之為“以傳馭文”的簡單化共性漸漸凸現(xiàn)。比如從陶淵明的“隱士”身份出發(fā)來解讀他的詩歌中以“隱逸”、“不羈”為特點的美學因素。孫康宜則謹慎得多,她從不用未經證實的人品定論去統(tǒng)攝對文品風格研究,而是將精密的傳記分析與作品年代分析進行對比,將文學史上風氣的漸變與個人修辭用心進行對比,以此彰顯作品的文學史價值和作者的獨創(chuàng)勇氣。比如說,陶淵明實際上曾經在政治斗爭中立過奇功。公元404年,他參與了解救晉安帝的行動。晉亡后,他拒絕使用劉宋政權的年號(這是很嚴重的政治表態(tài));他的第一次辭職起因于對名門望族王凝之(王羲之之子)倨傲作風的不滿。王凝之死后,他立即復職。對于著名隱士們一同隱居的邀請,他予以拒絕。孫康宜利用傳統(tǒng)史料把那些不牢靠的傳統(tǒng)印象拆毀之后,我們面對的是這種情況:正如宇文所安所說的,陶淵明的詩歌“充滿了矛盾”。孫康宜欣賞現(xiàn)代批評者把陶淵明看作“以飲酒為面具掩飾深意的人”,既承認他具有高士的情操,又贊同魯迅褒獎他在《閑情賦》中“有勇氣挖掘情愛各層面”的結論。她引導讀者“趨向更變幻莫測、更深入人意、更豐富、更實在的解讀”。針對陶淵明詩歌的口語化特點,她這樣說:“他的詩歌,給人以一種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嘗試去創(chuàng)造平易風格的印象?!彼诹硗庖槐緯幸眠^艾略特《何謂經典》的一句話:“經典就是‘成熟之心靈’之表現(xiàn)”。她分析“抒情”與“表達”的藝術層次,其實就是在賞析那種抒情中的“心靈成熟”,一種對黑暗力量所持的生機勃勃的曠達抒情。
在對其他詩人如謝靈運、鮑照、謝跳、庾信詩歌的考察中,他們每個人基于個性對詩歌探索所作的貢獻都得到了準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評價。在書的末尾,孫康宜先生強調,在六朝,“中國詩歌之抒情被探索到了極限”。的確,在六朝之前,中國詩歌與政治的關系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顯得過于緊密,詩歌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脫離了自身發(fā)展的合理軌跡。而六朝政治動蕩、貴族沒落,“詩歌與朝政的分離,道德標準的打破,都表明這是一種解放:詩歌在否定自身的行動中,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新主題?!?宇文所安:《初唐詩》)正因如此,六朝詩人的成就加上所謂“四聲八病”等形式主義的“桎梏”,在幾百年后出人意料地催生了中國文學中最為奪目的唐詩。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美]孫康宜著,鐘振振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6月版,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