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開學時節(jié),湖北爆出新聞,22位受助貧困大學生中,有5位因“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資格”。僅從現(xiàn)有報道看,所謂“不感恩”,是指受助者一年多沒有給捐助者寫信“匯報一下學習生活情況”。失望之余的捐助者表示:“不愿再捐助無情貧困生”。
這不是個例。近兩年因捐助貧困生引發(fā)的糾紛不少,甚至有鬧到對簿公堂的地步。在我看來,大抵與對“感恩”的要求有關?!案卸鳌笔且环N美德,父母養(yǎng)育,朋友幫助,陌生人的救濟,都是需要我們銘記、感激并且做出回報的。但是,事情的復雜和微妙在于,要求別人“感恩”,往往就不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做法。特別是,當我們要求別人感恩,卻沒有對“感恩”的標準細細掂量之時。
對旁觀者而言,湖北捐助者的要求,似乎微不足道而且理所應當。但也不妨反過來看,所有那些已經(jīng)寫了“匯報信”的學生,內心深處就是“感恩”了嗎?恐怕也很難說。草草應付或是虛情假意,都有可能;反之,沒有寫的人,也許恰在于內心感受到了這份捐助的沉重。我們無法猜中每個人的內心,能夠說的只是:以寫不寫“匯報信”為感恩的標準,是否有些太過輕率了呢?
還有人不僅察其言,更要觀其行。四川李先生資助一位北大研究生,因為其成績不及格,選修課程少,決定起訴討回捐助。李先生的憤怒當然可以理解,成績及格完成學業(yè),大概是對一個學生的起碼的也為社會所接受的要求,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猜測:身處一個大都市的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下,作為成人的那位研究生,是否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選擇呢?即使他成不了退學創(chuàng)業(yè)的“商業(yè)英雄”,是否也允許他通過犯點小錯,用時間來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呢?
我無意對那些作出善舉的人們橫加指責,相比沉溺于不知“今夕何夕”中的人,今天像他們這樣的人太少而不是太多。我只是想做一點簡單的提醒:受助者只是貧困大學生,境遇的貧困不代表心智的貧困;捐助者只是善意的幫助者,無論如何不該是他們的“監(jiān)護人”。捐助者對“感恩”的期待很正常,但要求于對方之前,能否細細掂量:什么才是“感恩”?我們想看到怎樣的“感恩”?我們?yōu)楹蜗胍吹竭@些?
每顆種子都稚嫩而有生機,每顆心靈都飽滿而且細膩。解決眼下糾紛之余,糾紛提醒我們:該怎樣做,才會在尚顯稚嫩的心靈里,埋下“感恩”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