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莊,過去是上海縣的縣城,如今是閔行區(qū)區(qū)政府的所在地。對于我這個長期住在上海東北隅的市民來說,莘莊一直是遙不可及的地方。去一趟莘莊,比到蘇州還難??墒?,當(dāng)上海市郊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后,時間和空間都在縮小。利用立體交通,花一個小時多一點,不到10元錢,我就輕松地到了莘莊,參加出版社副編審褚大為的宴請。地點是清水路的“渝味雅致香辣小館”。奇怪!兩位老板(合伙人)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本地人(上海人稱原住民為“本地人”),怎么去做重慶菜。周老板和張老板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居民成份改變了嘛!那么多外地人到上海來做生意、打工,口味不變怎么行?”但在這里吃重慶菜,肯定不會那么辣,那么色重、味重。比如,有個“香辣蟶子”,作為配料的辣椒“反客為主”,成了“大多數(shù)”,但又不像有的地方的“辣子雞”,辣椒是擺擺樣子,吃時揀去不用。這個菜的辣椒中間塞滿了花生仁和芝麻等香料,在鍋里不知如何“九沸九變”之后,不但辣味盡去,而且外皮酥脆,夾心香辣,蟶子反而成了配角。我問席上的上海人,這菜怎么樣?答曰:“好吃!”又問鄰座的重慶人怎么樣?答曰:“要得!”上海人、巴蜀人都喜歡,小館不就站住腳了嗎?
同樣,“五彩辣醬”,用地道的重慶辣醬輔之以本幫菜配料(香干、肉丁之類)做成?!捌嫖毒哦囚~”,魚是江南魚,鮮甜滑嫩,味卻是香辣和咸鮮的組合。“饞嘴蛙”(不知蛙饞還是人饞)、“水煮魚”、“香辣麻花鴨脖”(鴨脖、麻辣調(diào)料,還有脆脆的小麻花組成)無一不是如此。
說到底,這些也都是源自巴蜀民間、鄉(xiāng)間的農(nóng)家菜。
畢竟是上海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農(nóng)家菜館。還有兩個最最地道的本幫農(nóng)家菜——馬橋豆腐干和木耳炒蝦膏。馬橋就在莘莊附近,豆腐干遠(yuǎn)近聞名,已有百年歷史。首先是豆腐干食材好,軟糯卻不松碎,而且頗有嚼頭,齒感、舌感都好得沒話說。我是小時候(已有五十余年)在鄉(xiāng)下親戚家宴上嘗到過,久違半個世紀(jì)了。 如今豆腐干一進嘴,全身為之一震,對!就是這個味。還有木耳炒蝦膏也一樣,蝦膏來自上海和江蘇的鄉(xiāng)間,用蝦仁、豆腐、肉汁做成。將蝦膏切成薯條狀,用以炒木耳,蝦鮮,肉香,豆腐綿,木耳脆,真好吃。
農(nóng)家菜源自中國農(nóng)村,而不拘于哪一地,因地制宜,因人(食客)制宜,靈活機動,才是它的最大的特征。雖然上不了大“臺面”,卻深受大多數(shù)食客的喜愛。作為食客的代表,我喜愛農(nóng)家菜。
飯店地址:上海莘莊水清路260號
電話:021-6413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