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孔圣人蔭澤后世之功業(yè),都不由得對這位偉人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充滿了向往。兩千年來孔子為后世留下了“仁,禮,義”的君子規(guī)范和《論語》的諄諄教誨。在曲阜,除了孔廟、孔府和孔林等歷史古跡外,孔子精神還以另外一種活生生的,更貼近我們?nèi)粘I畹姆绞骄d延千年,這就是飲食文化,它的代表便是載譽至今的孔家宴。
提及孔家宴,最早的歷史,據(jù)《孔府檔案》和北京故宮《曲阜全集》載,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后200余年,發(fā)展至極盛期則在明清時代??准已缇邆湟?guī)格嚴謹、烹飪精細、菜名典雅、盛器講究等特征,無愧為中國古代宴席的典范。
先從規(guī)格說起。眾所周知,隨著儒教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孔子的嫡孫后代自漢高祖始即被歷代皇帝加封,孔府中上要迎候圣駕,下要接待各地來祭孔的達官顯貴,還要定期向皇帝和皇室進貢,遇有喜慶壽日則要上京朝賀。在此基礎(chǔ)上便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宴席制度。
孔子思想中,“禮”是社會的最高規(guī)范,宴飲則是“禮”最基本表現(xiàn)形式之一??鬃佑性啤案畈徽皇场?,意思是說,宰殺豬、羊時割肉不合常度,是失于禮的,食物形態(tài)也被弄壞了,所以不吃。他還說“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說,筵席的四邊應(yīng)與屋子的四邊保持相應(yīng)平行,鋪放端正,如果席子擺得歪歪斜斜的,有損于飲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坝惺?,必變色而作”,意思是說,在人家用豐盛的肴饌招待自己時,必須肅然起立,向主人答謝致意。
孔子這種重禮的風范也充分發(fā)揚在后世的孔府宴中,所以孔府宴最大的特點就是禮節(jié)莊重,程式規(guī)范,席面款式要求十分嚴謹。根據(jù)宴請對象的不同,宴面規(guī)格也分為四種,分別是御宴、賓宴、喜宴、便宴。此外,不僅是重規(guī)格,孔府宴的明目也非常精細,無論是婚、喪、壽宴,還是官、族、貴、客宴,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和區(qū)分。
說到飲食之道,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說飲食原料要選擇優(yōu)質(zhì)的精食,肉也要切得細細的,做飯菜應(yīng)該講究選料、刀工和烹調(diào)方法,飲食是不嫌精細的。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孔圣人提倡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從重禮的角度談的,即使是一餐飯的時間,也不能背離“仁德”,這就是《論語》中所謂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孔圣人自己飲食態(tài)度只是“食無求飽”,崇尚儉約,反對貪食,“精食細膾”不能實現(xiàn)的時候,寧可飯蔬食飲水,也不能“違仁”。因此,孔子在《論語》中稱贊他的學(xué)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風格。
孔府菜不僅遵循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更具有官府菜特有的風范,無論是山珍海味或是瓜果菜蔬,均求“一菜一法”、“一菜一味”的特色風格。
值得一提的還有孔府菜名,孔圣子沿襲孫讀經(jīng)崇儒,詩禮傳家的傳統(tǒng)也反映在飲食之道上,信手拈來便有“詩禮銀杏”、“一卵孵雙風”、“陽關(guān)三疊”、“白玉無瑕”、“黃鵬迎春”、“烏云托月湯”、“鶯鳳同巢”等古雅詩意的菜名。
說到“詩禮銀杏”,其名也頗有來歷,詩禮二字出自孔子云“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至于此菜名,相傳孔府老宅中有一處所,是孔子親自教其子孔鯉修習(xí)“六藝”的地方,后代子孫尊其為“詩禮堂”。話說北宋年間,孔府里一位廚師恰從這個充滿著墨氣書香的詩禮堂經(jīng)過,突然看到院中兩棵銀杏樹,枝葉交蔭,蔥翠可愛,他靈光一閃,就地取材,選用這兩棵樹結(jié)出的累累碩果,加以精心烹制,創(chuàng)制出了這道“詩禮銀杏”。這道菜清香甜淡,入口酥爛,色澤潔白、珠圓玉潤,更重要的是譽教于“食”,時時告誡后代不忘儒家詩禮之根本。
孔府宴中還有很多以“一品”為名的菜肴,比如壽宴中的“一品壽相湯”、“一品豆腐”、“燕菜一品鍋”、“一品丸子”等,為什么菜也分“品”呢?這是因為孔子后裔受到歷來當政者的尊敬厚待,自北宋仁宗時更是封為世襲“衍圣公”。到了清代位居一品,班列文官之首。因此菜隨人貴,亦以“一品”命名了。單看這一品豆腐,是用一整塊豆腐去角,略成圓形,挖了洞,但配料卻很精美,是用雞肉、豬肉、海參、冬菇、玉蘭片、魚肚、蝦仁、青豆等制成的餡料,把它們裝入洞中,用片下的豆腐作蓋,上面用山楂糕擺成“一品”二字。真是小小的豆腐也盡顯孔府的榮耀。
作為官府菜,孔府菜當然不僅能勝任色香味美,造型也是頗費心思,極其雅致之狀,令貴客食者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如有一道菜曰“孔雀迎賓”,造型如一只彩鳳作翹盼之狀,仿佛正恭候貴客的到來,還有一菜名為“蝴蝶油參”,恰如只只蝴蝶在盛器內(nèi)翩翱起舞。
孔府菜的盛器,也可謂是真正做到“食美必先器美”,銀、銅、瓷、瑪瑙等各種盛具,精美至極,因時因饌而異。其中各種象形古餐具共計404件,除有鹿、魚、雞、鴨等動物狀的餐具以外,還有元寶形、八卦形、云彩等形狀器皿。置于席間,參差羅陳,相映成輝,彰顯意境。
在經(jīng)歷了兩千年的繁華以后,進入了新時代的孔府菜并沒有衰敗,它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昔日的王宮貴族已然湮滅,但孔儒精神始終牽系著中華民族的魂靈??赘绲纳忝牢读钊嘶匚?,而其中的詩禮風雅之風,更是值得每個飲食兒女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