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200克的蟲草,僅包裝盒就價值5300元!一支重量100克的野山參,加上1000克的“精美”包裝后,標價成了21000元,而實際成本價只有1000元,甚至更低。且不說天價盒裝冬蟲夏草是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200克冬蟲夏草5300元的包裝總不能說是“英雄本色”吧?1000元就能買到的100克野山參竟身披20000元的“嫁衣”,平均每克200元的包裝堪比鉑金價,彰顯的難道僅僅是“喧賓奪主”嗎?
超市里、藥店中,透過紙制甚至木制包裝盒上鑲嵌的玻璃,躍入你眼簾的是:或紅綢黃緞襯底,或金箔水晶做托的魚翅、燕窩、人參、蟲草、鹿茸……各等各色應有盡有的所謂“名貴”補品,濃妝艷抹豪華艷麗讓你眼花繚亂,動輒成千上萬元的天價卻還不是上等品。據(jù)說商家對如此豪華的包裝猶嫌不夠,還在其中佐以“配餐”:放桿派克鋼筆,擺塊名貴手表,甚至擱個數(shù)碼相機……然而,當扒掉它極盡奢華的華麗外衣,掀開化學泡沫板支撐著的紙盒、木盒,取出那抓不滿手且還不知真假的“尊貴”補品,即便有幸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有相當比例變?yōu)槔?/p>
導致保健品過度包裝泛濫,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面子文化”在作怪。由于“面子消費”“身份性消費”“象征性消費”,使商品超越了自身“物的屬性”,成為一種買得起的身份象征和符號。盡管消費者對此怨聲載道,然而怨聲歸怨聲,利益驅(qū)動下真金白銀的“附加值”仍讓商家樂此不疲。古有買櫝還珠,現(xiàn)在則是珠櫝不分。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商業(yè)流通中,保健品、滋補品以貨真價實作為基石進行適度正常的包裝,是一種促銷手段。如果以少充多、以假亂真、以次充好,或是內(nèi)外不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超過了其特定的限度,構(gòu)成對消費者的欺詐。面對一些保健品的虛假、過度包裝行為,廣大讀者、消費者聯(lián)合起來,脫掉保健品的豪華“外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