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開個幼兒園,一定是許多媽媽的夢想。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我們只是想想而已。只有那些有夢想,能腳踏實地,又有堅忍性格的媽媽才能將夢想變成現(xiàn)實!
本來家庭式的幼兒園多是為住在附近的居民的孩子設置的。可是也有一些家庭園現(xiàn)在卻成為父母們“舍近求遠”的首選,或為此放棄了重點的公辦園。這些家庭幼兒園有什么“秘籍”嗎?聽聽這幾位將“夢想”變成“現(xiàn)實”——自己辦了幼兒園的媽媽們的講述吧。
王甘和她的“小橡樹”
采訪序幕
國內第一家家庭式幼兒園的創(chuàng)辦人王甘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只有我提出她感興趣的話題,她才肯接受采訪。于是我忐忑不安地將采訪提綱改了又改。但其實,我上當了。她是一個對所有關于孩子教育、關于“小橡樹”發(fā)展的話題都有興趣的人,無論是奧爾夫音樂、雙語閱讀、體育運動、財商教育、公益心培養(yǎng)還是家園溝通。不然,那棵6年前的“小橡樹”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枝繁葉茂了。
口述人:王甘,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爱敭攱尅笔蔷W(wǎng)絡上對她最親切、最直接的稱呼。兒子9歲。
回首辦園夢
1998年我剛回國,給兒子找幼兒園,找來找去,沒有太滿意的。公辦園孩子多、老師少,孩子受到的關愛肯定不夠;外國人在中國開的幼兒園,中國文化肯定是“軟肋”。選來選去,我決定:求人不如求己,我不找了,自己開一個!
夢想照進現(xiàn)實
放棄清華大學的教授職位,自己開個幼兒園,這聽起來有點兒瘋狂,但我一點兒沒猶豫。我喜歡嘗試各種新鮮的事物和挑戰(zhàn),這能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成長。而且,這和我多年研修的專業(yè)并不沖突。人類學更多的是給人們提供一種看問題的視角,它關注生存的多樣性,把這種寬容的觀念滲透到幼兒教育中,正是我對自己專業(yè)最好的實踐。
最初幼兒園只有幾個孩子,我的辦公室也是“小橡樹”的倉庫,放著我精心挑選的玩具、教具iexcl;not;iexcl;not;但是“小橡樹”很精致,它正按著我的理想成長。我想我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最適宜的成長環(huán)境,它是真正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孩子的自主權的,它一定能夠培養(yǎng)出充滿自信、自主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
茁壯成長的“小橡樹”
現(xiàn)在的“小橡樹”規(guī)模大了,有100多個孩子,但是我仍然堅持1:4的師生比例,并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和舉辦活動。也許從經(jīng)營角度說這些都不夠明智,但這能保證“小橡樹”不背離它的初衷:讓孩子多方面接觸和了解社會,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重視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并不局限在教他認了幾個字,說了多少英文;強調體育運動,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和適度冒險能培養(yǎng)孩子強壯的體魄和意志力……
我現(xiàn)在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管理上。家長股東制、共同管理幼兒園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思路。另外,如何使教師以平常而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自己的工作,是特別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工資并不高的教師,在當今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中如何看待金錢,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我會花大量的時間和教師們討論這些問題,帶教師去見識各種場合,送她們去國外培訓,這都是在培養(yǎng)教師的氣度和平常心。我特別希望教師知道,金錢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為這些都會傳達給孩子。
有一些投資人找我,想合作經(jīng)營“小橡樹”,我都會拒絕。我要保證“小橡樹”按照自己的理念茁壯成長,不受外來的任何限制和干擾。我會告訴他們,“小橡樹”不是我的生意,而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凱蓮(Karyn Robarts)和她的“家育苑”
采訪序幕
和凱蓮(Karyn Robarts)去她幼兒園的路上,她熱情地向每一個人打著招呼,修自行車的師傅,大門口的司機,都是她的老朋友。
幼兒園的小院里,一棵開花的樹把枝丫伸出來,既沒有擋道,又恰到好處地讓所有路過的人都一飽眼福。凱蓮笑瞇瞇地指著花說:“這樹也像孩子們一樣,學會了服務于人。這是我們幼兒園給大家的‘禮物’?!?/p>
口述人:凱蓮(Karyn Robarts),室內設計師。有3個兒子,在中國領養(yǎng)了一個女兒。
回首辦園夢
我非常喜愛中國,在這里生活了12年。2001年,我的大兒子該上幼兒園了。我去看了很多幼兒園,發(fā)現(xiàn)沒有我理想中的那種真正具有“國際化”的,能把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帶給孩子的幼兒園。所以,我決定自己開這樣一所,為自己的孩子,也為更多的中國孩子。
夢想照進現(xiàn)實
當初幼兒園所有的設計、布置都是我親手完成的。所有的材料是我精心挑選的。很多東西是在國外買的。尊重孩子是一切設計的前提。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是按照孩子的高矮設計,配套的洗手間很“袖珍”,專供孩子使用。這些也會讓教師意識到這里是孩子的世界。
孩子們吃飯的時候會鋪上雪白的臺布,點上蠟燭,播放古典音樂。我們每2個星期向孩子們介紹一個音樂家。幼兒園一進門的桌子上的小紙牌,會用中英文向孩子們提示今天播放的是哪位音樂家的樂曲。
開始,有的家長說,你這里太完美了,就像另外一個世界。但是我認為,孩子就像海綿,吸收東西特別快。所以一定要給他們最整潔、最漂亮的環(huán)境。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感受快樂、幸福、秩序感、整潔,等他長大了后就會希望自己的世界是這樣的標準,就會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并且有更高的標準。
教室里沒有毛絨玩具,書里的圖畫也是真實的動物、植物或者它們真實存在的狀態(tài)。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接觸到一個真實的世界。
美德無處不在的家育苑
我們會幫助孩子感到自己對社會是有用的,是可以服務他人的。比如,孩子們要輪流準備午餐、水果、點心,為其他同學服務。如果有客人來,他們會給客人泡茶、端水果。我們也經(jīng)常組織孩子們去老人院看望老人等等。當然,這一切還要基于美德。
美德課是幼兒園的特色課。我們的教室里有美德角,為孩子精心挑選出“誠實”、“同情”、“愛”等19個美德,通過故事、歌曲、游戲等方式向孩子傳授。比如我們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孩子們在磁鐵黑板上畫一顆紅心,上面貼寫著不同語言、行為的紙條,那些寫著美好的語言、行為的紙條后面有吸鐵石,孩子們可以輕易地把它貼在“心”上,而那些寫著不好的話或者行為的紙條后面就沒有吸鐵石,就會掉下來。這個簡單的游戲讓孩子們記住了什么語言和行為是大家喜歡的,什么是被大家排斥的。孩子們特別喜歡這門課。
我們還有一塊團結毯,會邀請不同職業(yè)的人來和孩子分享、討論美德,比如修自行車的、警察、消防隊員等等,他們會告訴孩子什么美德對自己的職業(yè)是最重要的。孩子們有矛盾的時候,也會來這里“磋商”,我們是不允許孩子相互推打的。
我希望幼兒園像家庭一樣,孩子、老師,所有的人一起成長。我們也希望美德教育延伸到孩子們的家庭里,所以我們經(jīng)常邀請家長來園探討,還辦有家長快報。
李彤和她的“小熊貓”
采訪序幕
我在門廳里等著“通報”的時候,遠遠就看見一個非常年輕、漂亮的小老師半坐在大運動球上,起勁地幫正在進行推球比賽的孩子們喊加油。先跑到的孩子哈哈笑著,一下滾進了她的懷里……這就是我本以為剛剛出差回來會疲憊不堪的園長李彤。
口述人:李彤,幼兒教師培訓專家。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項目組成員。兒子10歲。
回首辦園夢
我從小就喜歡孩子,喜歡唱歌、跳舞,不顧家人反對上了幼師。1986年,我畢業(yè)后進了一所公辦幼兒園,我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我想象的幼兒園,于是我就去給一些外國人的孩子當家教,為了掙錢嘛。后來,一個家庭醫(yī)生點醒了我:年輕時掙錢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想好給自己的人生鋪一條什么樣的路。我開始主動去學習幼兒教育的知識,并給自閉癥的孩子做義工。等自己做了媽媽,就更懂得了怎樣去愛孩子。一路堅持下來,我終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夢想照進現(xiàn)實
我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總哭,夜里還做噩夢。這讓我現(xiàn)在想起來都很心疼。當時我就暗下決心,如果我自己以后開幼兒園,我一定做到一點,就是不讓孩子哭!
我和老師們說,如果這個孩子以前在家吃飯是追著喂,那咱們也追著喂,沒關系。孩子在家里有的什么所謂的壞毛病,來幼兒園的前幾周都照舊。孩子哭的時候,我要求老師緊緊地擁抱他。因為我是當媽媽的,我知道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這樣的身體撫慰。
開始,有的老師說我辦的幼兒園一點兒沒規(guī)矩!我會跟老師們講,我們當然要有規(guī)矩,但是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保證孩子不生病、不哭。等孩子放松下來,不再恐懼、焦慮了,他就會真實地表達了,就能真正地跟你溝通了,這時再去立規(guī)矩更有效。事實證明我是對的,現(xiàn)在所有的孩子都會自己吃飯,以前在別的園經(jīng)常生病的孩子幾乎沒再病過。
我每天會給老師開會,不說別的,只總結一天最快樂的事。因為只有老師快樂了,孩子才能快活。而孩子的快樂是最重要的。我們還要去創(chuàng)造方法引導孩子。比如我們專門做了個戲劇小屋,老師和孩子都可以表演。在故事、音樂里,孩子學會了很多東西。當你不在意孩子能不能做到,只重視過程的時候,往往成果就來了。
園小心大的“小熊貓”
幼兒園剛開,對于生源基本無法選擇。但是我認為所有的孩子都非常聰明和懂道理,就在于發(fā)現(xiàn)和引導了。很多大幼兒園,反而忽略了每個孩子真實的可愛。
我在聯(lián)合國兒基會時做過的一個項目:家庭養(yǎng)護支持中心。這個項目的主旨是,對孩子真正的幫助,其實是對他的家庭的幫助。我現(xiàn)在把這個項目的部分內容在“小熊貓”里實現(xiàn)了。我們會對孩子的家庭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和幫助。比如有一次,一個孩子病了沒來幼兒園,我知道孩子的奶奶還伺候著自己癱瘓在床的老母親,肯定連午飯都做不了。于是我給這位奶奶派去一個老師幫忙,這位奶奶特別感動。還有一些孩子的家里換保姆后,我就會派老師去接送保姆和孩子幾趟,保姆認識路了,孩子也就能堅持來園了。
本來,我這兒是一些孩子上重點幼兒園前的“過渡園”,結果幾個月下來,他們就不肯再去別的園了,每天吵著找“小熊貓”。
編輯部觀點:
大多數(shù)園長和老師會把這份工作當做職業(yè),而對于這幾位自己辦了幼兒園的媽媽來說,這已成為她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滲透和體現(xiàn)著她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理念,還有最重要的,愛!同時,她們也盡情享受著這一切所帶來的回報。
編輯/吳穎(wuying@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