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新編制的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新教材)已在浙江省全面推行使用。就高中物理而言,新教材與原來的教材相比有著很多鮮明的特色:新教材中除了傳統(tǒng)的“正文”、“問題與練習”、“思考與討論”,“小實驗”等欄目外,還設計了許多開放性的欄目,如:“科學漫步”、“科學蹤跡”、“科學、技術與社會(STS)”,“課題研究”等更符合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發(fā)展的內容。只有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色才能把握新課程的理念,體會編著者和課程改革者的良苦用心,也才能把新課程推向深入。本文對新教材的特色和教學處理略作探討,難免掛一漏萬,僅作拋磚引玉。
1 拓展知識寬度,適當降低知識難度
以往的物理教材在原有的課程管理背景中,課程內容逐漸堆積形成了繁、難、偏、舊的課程文化,這就產生了大量游離于現實生活難以應變的“差生”,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使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越來越重。2002年的人教版物理教科書已對原來的教材做了一定的精簡,調整并增加了新的內容,但有些知識的難度還沒有降下來,符合時代的內容也沒有得到完善。而現在新教材按照新課標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精心選取了作為物理學科中最基礎的和最必備的知識,對一些傳統(tǒng)的知識,如追及、相遇等問題盡可能的降低要求或根本不講,予以刪減,同時也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行為等合乎時代潮流的內容。
案例1 關于位移——時間圖象的處理
新教材對位移——時間圖象的處理是在欄目“做一做”中,它是讓學生運用初中數學中學到的一次函數和二次函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討論并得出有關結論,但不要求掌握利用此圖象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案例2 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
這個實驗是新教材中碰到的第一個實驗。該主題將實驗教學與其他教學內容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教學形式而此正是這個實驗的特點。新教材中除了介紹電磁打點計時器,還介紹了點火花計時器。在此基礎上,教材還介紹了借助傳感器用計算機測速度、用氣墊導軌和數字計時器測速度的方法,以供同學們參閱和有條件的學校選用。
很顯然案例1是降低了知識的難度,而案例2拓展了知識的寬度,這樣的教材在對教學的要求上更加體現了物理學科的本質,而非在細枝末節(jié)上做更多的文章,同時也使教材更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因此也更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這種變化,對學生提出適當要求,避免知識拓展的同時沒有降低知識的難度,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
2 更新教學內容,大量引進現代信息
教材內容的現代化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這是因為原有的教學內容是當時社會現實和價值的反應,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目標取向和價值追求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物理學科的要求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對現代的物理信息充滿了渴望,所以高中物理應該反應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當吸納只有重要價值的同時也與高中物理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方法。為了改變以往教材中內容過于陳舊、老套,缺乏現代氣息的狀況,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新內容,以緊跟時代步伐。如“STS”欄目——“航天事業(yè)改變著人類生活”中,列舉了諸多航天跟人類生活相關的事例,從氣象衛(wèi)星到大氣預報;從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到我國西部開發(fā)的整體規(guī)劃;從軍用衛(wèi)星到現代防備;從火箭到微重力實驗室等等。這種大量的現代信息無不使我們感到物理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使同學們感到身邊無處沒有物理,無處沒有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
3 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思維空間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字教材已不可能承載全部的教學任務,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作為教育的工具和物質的實體進入課堂。這次新教材的編寫就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使計算機和電腦軟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讓那種盡靠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教學手段如黃河之水一去不復返。
案例3 用計算機繪制v—t圖象。
借助常用的數學軟件,可以迅速、準確地根據表中的數據做出v-t圖象,甚至能夠寫出圖象所代表的公式。下面以Excel軟件為例做簡要說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一試。在Excel軟件工作簿的某一列的單元格中依次輸入測量時間,在相鄰的一列輸入對應的速度值。用鼠標選中這些數據,按照“插入”中“圖表向導”的提示就能一步步地得到希望的圖象。要注意的是,操作過程中會出現“添加趨勢線”對話框,其中“類型”標簽中有好幾種可選擇的函數。由于我們這個實驗數據幾乎分布在一條直線上,所以應該選擇“線性”類型。
案例3是利用計算機和軟件來探究函數圖象及其性質,Excel是Microsoft office大家族中的一員,是集文字、數據、圖形、圖表以及其他媒體對象于一體的流行軟件,其操作簡便,是開展物理探究的一個得力助手,借助計算機和軟件,使以往復雜的事一下子變得簡單和容易做了。案例3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而提供的信息技術。由此可見,計算機和網絡的出現將為物理教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的整和是時代的必然趨勢,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上的新理念。在高一剛開始就要求利用Excel做出函數的圖象,借助傳感器用計算機測速度,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事實上新教材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材的設計和開發(fā),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學生對世界的理解,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活躍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上機實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動手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4 緊密聯系生活,關注學生個體經驗
以往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學生定格在預先
設定的書本世界和科學世界中,滿足于理論的學習,而忽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新教材較徹底地改變了這種現狀,非常強調物理知識背景,不管是實際的背景還是知識內部的背景,并選取了豐富的背景實例和應用實例。總的來說,物理新教材不僅關注那些客觀的、系統(tǒng)的、邏輯的共同知識,而且也關注那些主觀的情景知識,關注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
案例4 參考系概念的課后鞏固練習
將近1000年前,宋代詩人陳與義乘著小船在風和日麗的春日出游時寫了一首名為《襄邑道中》的詩,詩中寫道:“飛花兩岸照晚紅,白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車?!豹?/p>
從中我們不但可以辨清參考系概念,還可引入“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一自然領域中最為基本的真理。
案例5 超重和失重的引入實例
電梯啟動、制動時,體重計的讀數怎樣變化?
上述兩案例中,案例4新教材引用詩人陳與義的詩,來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建立生活世界和書本知識之間的紐帶。案例5通過對實際背景例子的分析,引出超、失重概念,進而利用這個例子,探究超、失重現象的特點與物理本質。此后,給出超、失重現象的應用和預防等內容,在學生獲得超、失重問題的一般分析、解決方法之后,又回到開頭所提出的問題中,建立物理模型,分析、解決物理問題,整個內容安排緊湊,一氣呵成。
5 重視活動操作,鼓勵學生探究創(chuàng)造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教材在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層面上也做出了更多努力,不僅提供了許多不僅與學生生活背景相關的信息,也提供了大量富有時代氣息的素材。教材所選擇的素材,既有小橋流水,也有現代橋梁;既有高山滑雪,也有高速列車;既有運動員集體跳傘,也有空間實驗室……。而且也設計了許多相關欄目,如:“做一做”、“科學漫步”、“科學蹤跡”、“科學、技術與社會(STS)”、“課題研究”、“課外讀物”、“推薦網站”等等。通過這些教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親身體驗探索、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學生不斷地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辨能力,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案例6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新教材在學生已有的對力和質量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猜想、假設、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取得數據,制表分析、處理數據、畫出圖象,尋找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類似案例6的探究性案例,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通過初中課程的學習,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過程有了一定的體驗,并且有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高中階段的物理課,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學習質量,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為了達此目的,新教材更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性學習方式,通過多種方式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將驗證性實驗轉變?yōu)樘骄啃詫嶒?。?/p>
總之,新課標教材充滿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有著諸多新的特色,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細心地挖掘和研究,貫徹課程改革的思想,真正地把新課程的要求落到實處,而不能抱著老觀念不放,謹防穿著新鞋走老路。
(欄目編輯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