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多了歷史小說,心中沉甸甸的,像灌了水銀。
何謂忠?忠君?忠民?趙威后固知民重于君,又豈容乾坤更替。
王朝在時間之中猶如繁花巨木,內(nèi)部已腐,空余了氣勢迫人的架子。只苦了那些底層的人民,一邊受著貪官污吏的壓迫,一邊還要為天子盛朝歌功頌德。
那么,忠臣當如何處于亂世?
皆謂,屈原為之忠,比干為之忠,亂世中不離不棄于王,苦心于諫。
此可謂忠耶?
他們是忠誠的,可忠于其王朝,負了清明河山;忠于帝皇王君,負了黎民蒼生!
明明有經(jīng)世人才,卻沉溺于“忠”不可自拔。中國讀書人骨子中總有種古怪的堅持,一種于自我的陶醉。
寧為一夕君王而死,卻不愿為蕓蕓眾生而生。
但總得有堅持些什么,捍衛(wèi)些什么。
為人心留幾絲清明,為天地存一分正氣??蛇@份正氣,在生命之前孰輕孰重?
我無法回答。
只是想,倘若比干助了周武王,是否能早日拯救那些在戰(zhàn)火中飽受摧殘的人民,是否能讓很多的人幸免于戰(zhàn)爭,是否可以存留一些小市民們薄微的幸福,是否可以讓那個在戰(zhàn)火中失去雙親的孩子回到從前的無憂無慮?
可他們跳不出。
他們跳出了權錢美色之惑,卻終不能脫了這俗世的紛擾。
留名于青史,流傳于后世。
是的,這是中國文人滿心的癡愿。
孰不知,朝代更替,一如日夜輪轉般自然。而真正的忠,是在痛苦的抉擇中甘愿負了罵名的人們。統(tǒng)治者煽動的,是盲目的忠心,只為自己驅使的工具。而那些真正看清的人們,被稱為“叛徒”。史筆如刀,刻下他們或黯然或灑脫的形象。而我們看著,又能說些什么呢?
只能愴然一嘆,這多么荒謬。
人之弱點,在于貪婪。對財富、對美色、對生命、對青史留名的貪婪。這是一重又一重的陷阱。愚者溺于財色,為王所控;仁者畏于生殺,為王所控;而智者困于“忠義”,亦為王所控。縱觀天下,有幾人可逍遙于外?
而這種“忠”,是于生活中浸入了中國人的骨子,讓我們不曾覺悟。“舍生取義”是一切的鋪墊,“貨于帝王家”、“精忠報國”是召喚的軌跡,而最終“忠臣不事二主”方是最為鮮美的甜餌。
只待你咬了鉤,朝堂上山呼萬歲,哪怕新時代的曙光也驅不去心中的妄想。妄想昏君醒悟,社稷復蘇。
所以當民不聊生,山河破碎時,文人朝臣們依舊或引經(jīng)據(jù)典地譴責著自封為王之人,或依舊癡心地妄想王能悔改。
他們甚至至死,也不知道自己錯了,仍認為自己堅持的是“天行之道”。這無法歸罪于他們,因為他們自幼所受的教育便是“貨于帝王家”,便是“忠”。
他們忘記了,天下讀書人的初衷——“造福黎民蒼生”。
“忠”不過是文人骨子中的浪漫主義情懷,是個人的小節(jié),而造福蒼生,才是真正的大義。
最初的忠,是為了蒼生。
若說得深些,也許我們應當說,這是個老問題:信念與生命。
只是這里的生命,不是那些忠臣們一人的生命,而是天下人民的生命。這是歷史給人們的一道選擇題,是堅持自己的“忠義”殉國而亡;抑或為了天下人民“忍辱而生”?
人們多贊美了前者??晌艺J為,后者更為痛苦,因而,更顯偉大。這個問題不僅是中國人的,更是世界的。
且舉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吧,征服兩西西里的傳奇英雄加里波第,為了避免無謂的爭斗,他在攻占兩西西里首府那不勒斯不久便將政權移交給撒丁王國。有的人嘲笑他因為懦弱而退縮了,可我們皆知他所做的一切恰恰促進了意大利的統(tǒng)一。
加里波第是幸運的,因為時間流逝之后人們給了他公平。而更多更多的人,被歷史所遺忘,甚至被誤判成所謂的叛徒。那將會是怎樣的苦痛,依舊有勇士選擇了犧牲。
因為他們明白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而信念是我們成就生命的手段,絕非生命的全部。其實,若對信念追根究底,信念又何嘗不是為了更多的生命呢?而有的人為了信念而不惜流血犧牲,則更像一個小孩子都會的選擇題:用一個蘋果去換更多的蘋果,僅此而已。而所謂的“忠”則要人們用手中的成千上萬的蘋果去換得一個看似特殊的蘋果,用成千上萬人無謂的犧牲去換得一段終將結束的夢境,這值得嗎?
生命是無論貴賤的。而用數(shù)以萬計的軍士或平民的生命去換得一人奢華的生活卻依舊一臉正氣地大談所謂“忠義”的,怕是只有那些“忠臣”了。他們用生命去換得那荒謬的信念,卻依舊不知自己錯了,而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人們至死依舊不明所以。當戰(zhàn)爭中軍士們高呼著“王”而廝殺時,我只能感到徹骨的冰寒。意識是可以殺人的,錯誤的信念可枉送許多人的生命,我們吃這樣的苦已經(jīng)太久。
那么,我們又當以何以自處?
我無意說什么放之五湖四海而皆準的良方,只是在作出抉擇前,多想一下,莫被如“忠”一般的事蒙了雙眼。
(指導老師:張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