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結識了來自北京的山水畫家張東林。畫家年齡不大,但他那質樸勤勉的目光,總能觀察并創(chuàng)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表達出自己領悟社會人生的厚重情感。
張東林,1968年生,畢業(yè)于北京畫院,師從王文芳、王明明、楊延文等老師。 現為中國畫院特聘畫師,春秋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網簽約畫家。畫家熱愛生活,長期深入大自然之中陶冶情操。每年有大半年時間游走于西藏、東北各地,到處采風寫生,目睹神會祖國大好山河的靈氣,廣泛汲取各地民間文化精華,再結合學院派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枯墨斑駁獨特的風格。山水畫作品在北京翰海、中貿圣佳、嘉信、保利等拍賣公司多次高價拍出,并為眾多美術館,博物館,資深藏家廣泛收藏。
畫家作畫用的是乾隆老墨,他充分運用墨焦、重、濃、淡、輕,墨蘊五彩分明的特點,嫻熟地表達出不同深淺的多層次畫面。粗看他的山水畫作品,就是山巒、老屋、老樹與籬笆的不同畫面組合。或以村頭的石階為主體延伸出深入山麓的畫面,或以鄉(xiāng)村近景一角為主體展開的鄉(xiāng)土氣息視野,或以農家中景的籬笆為主體構成濃濃的鄉(xiāng)情,或以視角拉開更開闊的畫面,卻演繹出無數充滿生活原汁原味的特色,深深吸引了無數書畫藝術愛好者欣賞的目光。他筆下的寫意山水,總是保持著明顯的蒼勁、枯澀、斑駁、厚實的灰調子藝趣,伴隨著細膩的筆觸,體現出對自然生活的深刻領悟,呈現出一種力透紙背的古風魅力,十分養(yǎng)眼耐看,令人在回味中產生更多豐富的聯想。這是一種歷經世事滄桑的成熟感,也是畫家認識自然生活的獨特藝術風韻。
《家居房山深處》是畫家的代表作之一。近景是一片墨色厚重的山泉石灘,濕破干的技法展現出流水潺潺的天籟之音。蒼勁密實,層林陰深的樹丫叢林,側鋒與中鋒并用的頓挫勾畫,將我們帶入大自然幽靜深遠的環(huán)抱之中。一個山里人家的牧童在山巒放羊之際,背著拾掇的干柴樹丫走在回家的路上,背景使用淡墨皴擦出斑駁神秘的大山遠景。作品以墨色為主,著色淡雅,采用墨分五色的神韻,虛實結合,輕重對比,枯潤穿插,粗中有細,潤濕透氣,展示出畫家運用傳統(tǒng)技法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意趣境界。
粗看東林的山水畫作品,就是一些我們經常看見的風土人情畫面。大地春華秋實的無數美景,畫家僅用蒼勁枯澀的素雅黑白灰色調,就形象地表達出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妙趣來。作品蘊含古韻的質樸厚重感,這是自然的藝術處理,又是藝術的自然回歸,深得中國文化藝術神會意趣精髓的魅力。
世界上最能觸動人心靈深處的事情,就是來自故土鄉(xiāng)情的原生態(tài)生活情趣。畫家的山水畫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在國內舉辦的各種展覽,并屢次獲獎。其中2000年《春酣》入選中國美協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秋太行》入選中國美協新世紀中國畫精品大展,并刊入畫冊;2001年《太行秋色》獲中國文聯21世紀全國首屆書畫篆刻大賽銀獎;2005年《圣地麻田》入選中國美協抗日戰(zhàn)爭60周年中國畫大展;《房山人家》入選中國美協第16屆國際造型展美術特展;《前平人家》入選中國美協太湖情提名展,并刊入畫集;2006年《西平古道》獲中國美協“黃河壺口贊”中國畫提名展優(yōu)秀獎;《泛區(qū)秋韻》入選中國美協第6屆工筆畫大展;《皖南人家》獲黎昌第4屆青年中國畫年展二等獎,另外《豫東秋韻》被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收藏。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