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是個時尚少年,無論發(fā)型、穿著、興趣、愛好還是說話的方式,總之一切細節(jié),無不緊緊地把握時尚的脈搏和精神,他很為此自豪。但是,他的父親對此卻頗有一些看法。當(dāng)然,和天下所有的兒子一樣,這個兒子對父親的看法也頗不以為然,覺得父親太老土,兒子說:“知道嗎,這是我的風(fēng)格,我的個性!”
這樣的爭執(zhí)發(fā)生過許多次。有一次,父親終于忍不住了,說:“好,那么我問你,在你們班上,像你這樣穿著打扮的,有多少人?只有你一個嗎?”兒子不講話了。事情是明擺著的,因為,在他的班里,在他的學(xué)校,在他所在的城市、祖國,甚至全世界,像他這種年齡的男孩子,幾乎都有著差不多的“包裝”——在這一點上,他們絕對是“全球化”,和國際接軌了。
全世界的孩子,至少,全世界城市的孩子,少年和青年,向往著同樣品牌的服裝,看同樣的美國大片,吃同樣的漢堡和薯條,喝同樣品牌的可樂和飲料,用MP3下載同樣的流行歌曲,看同樣的時尚讀物,比如《哈利·波特》,比如《第一次親密接觸》,起同樣奇怪的網(wǎng)名,用差不多的語言真摯地表達著大同小異的情感。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獨特,很個性,可是集合起來,卻是一個可怕的雷同和類型化的汪洋大海。
我自己的少年、青年時代,也是一個“類型化”的大時代。那時,我們也穿絕對一樣的服裝(軍便服或?qū)W生裝),留一樣的發(fā)型(清湯掛面式的齊耳短發(fā)),說一樣的豪言壯語,看一樣的“樣板戲”,唱一樣的革命歌曲,等等。只不過,在歷史“宏大敘事”的洪濤巨浪之下,永遠有另外的潛流,比如,讀書。那些被查禁的“毒草”——古今中外的名著經(jīng)典,其實,它們從來就沒有真正消失過,它們就像野火燒不盡的青草,在我們的生活中,在許多青少年的手中,被傳遞、借閱,影響著、塑造著和那個時代堅硬冷峻的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另類”的精神品質(zhì)。人性、愛、善與美,就這樣啟蒙著那些熱愛讀書的孩子和青年,讓他們睜開了心靈的眼睛,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審視現(xiàn)實,審視生命——“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開中國新時期文學(xué)先河的“朦朧詩”就是這樣起源和發(fā)軔的。
“個性”從來都和“時尚”與“流行”保持著距離,至少,保持著相當(dāng)?shù)木杌蚓X,無論這“時尚”以什么面目、什么形式出現(xiàn)。“個性”是一種自省的能力,它來自內(nèi)心的力量——敢于站在時尚之外、眾口一詞之外的自信。當(dāng)然,這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井底之蛙式的,它應(yīng)該是扎根于大地之中的健康的植被,吮吸著大地的精血和養(yǎng)料,而這大地,就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載體——書籍。
要知道,這世界上不僅僅有哈利·波特,不僅僅有第一次親密接觸,不僅僅有村上春樹和郭敬明,它還有一些不那么“新”、不那么流行的事物和人,比如,托爾斯泰;比如,雨果;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如,偉大的、讓我永遠魂牽夢縈的曹雪芹。在我少年時,他們對我的意義,是一種拯救,是天高地厚的恩情。我想,在今天,對一個消費和快餐的時代而言,他們?nèi)匀皇?,并且永遠是一種救贖的偉大的力量。
今天,你能坐下來,讀一頁他們的書嗎?為了你自己的特立獨行與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