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生;作文;角度選擇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12(B)—0029—01
作文是學生認知水平、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表現形式。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少學生作文依然“怕”字當頭,叫苦不迭。每逢寫作文,由于學生“底氣”不足,無“米”下“鍋”因而終難成其“炊”。即使勉強成文,也是語言枯澀,言之無物。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用心觀察生活,從不同側面去描寫事物、刻畫人物、表情達意等方法,這樣有助于促進他們學習、理解、運用多角度作文技巧,達到“思路貫通構思新,翻來覆去皆成文”的目的。一個多棱鏡,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光。同一題材,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也能書寫出不同的立意?!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達·芬奇畫蛋就是很好的一例。繪畫有一個角度問題,同樣,寫作也有一個角度問題。
何為角度呢?角度就是指能反映客觀事物基本特征的某個側面,也就是看問題的著眼點??陀^事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與多側面去描寫事物、刻畫人物、表情達意。如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衡蕪苑夜擬菊花題”和第三十八回“瀟湘魁奪菊花詩”兩章一連寫了十二首詠菊詩,令讀者讀來各有千秋,互不雷同。因此而論,選取多角度進行作文并非難事。但從什么角度入手,決定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也決定了文章的立意。“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绾螐纳钪袛z取鏡頭,剪輯素材,選擇角度,布局謀篇,立意寫文?還是聽聽中學生自己的切身體會吧,如“老師引進門,修行靠個人。除了手執(zhí)教桿的老師外,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熱氣騰騰的生活,大興改革的信息化社會,一切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都是我們的老師。”“生活中的材料就像空氣中的水珠一樣,似乎看不見,然而雨后的陽光照射在大量形似三棱鏡的水珠上,必定會呈現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的美麗彩虹?!笔堑模@一“美麗的彩虹”就是生活的“閃光點”,也正是學生寫作文時“苦思冥想”應把握住的角度,抓準了角度,還要表現好角度。
一、立意貴在求新
立意集中,一是指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二是指主題思想要具體,要從一點突破;大中尋小,小中求大,切不可“面面俱到”,否則,一文多心,會顯得雜亂無章。但同一題材不同立意,能給人以啟迪。如歐陽修筆下的《秋聲賦》把秋天寫得那么蕭條、凄涼、可怕;而峻青的《秋聲賦》卻把秋天描繪得格外令人喜愛。又如,面對“夕陽”,多少文人墨客即景賦詩,各表心志,如“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愁腸到黃昏”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者屬同一題材,但歌調、意境各不相同,前者作者用“現代人”的情緒、愿望和呼聲,克服習慣性思維,發(fā)揮反常式的求異思維功能,正中求反,同中求異,體現出“積極、樂觀、熱情、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見解獨到,發(fā)人深省。而后者難脫前人窠臼,主題守舊,立意沉悶,格調低下,是不可取的。
二、立意要有深度
文章的深度是指深入開掘最有價值意義的主題,務必開掘到最深處,以把握事物的精髓?!墩撐摹す芨Q》中說:“每一顆,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繞筆端,剝筍一層,才有至理可言,猶如玉在璞中,鑿開玩璞,方始見玉,不可以認為璞為玉也?!绷⒁馍睿秃孟瘛拌復骅倍鴮び瘛?。
毛澤東的《詠蛙》一詩,托物言志,立意頗有深度。即“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910年秋,16歲的毛澤東離開家鄉(xiāng)韶山到五十里外的湘鄉(xiāng)縣東山高等小學去讀書。凡是來東山高小讀書的學生都要進行入學考試,當時學校規(guī)定考試作文內容是“言志”,多數學生寫的都是尊孔讀經,升官發(fā)財之類,而毛澤東根據學校周邊蒼翠的青山,平展、寬闊的稻田,四起的蛙聲,聯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危急、祖國的前途,即景生情、托物言志,揮筆寫下了七言絕句《詠蛙》。這首詩寫青蛙,既未離開青蛙,又高于青蛙;既真實又感人,不同一般。前兩句描繪青蛙不同凡俗的獨特形象和潛心修練的情況,“虎踞”是放大了的“蛙蹲”,使青蛙藝術化,且超越了生活中的青蛙形象,賦予了“山中王”的氣質,這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后兩句寫青蛙是萬蟲之主的英雄,很有“山中王”的氣概,高大的形象和權威的命令,便構成了青蛙領主的地位。全詩通過塑造青蛙虎視眈眈的高大形象,表現了少年毛澤東“萬里江山我為主”的宏偉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