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宗教音樂;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4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12(B)—0063—02
14世紀,歐洲中世紀的封建主義制度開始衰退,騎士制度、神圣羅馬帝國和教皇統(tǒng)治的權威走向衰落。這時,作為西方音樂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了。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64年)在維騰貝格宮廷教堂的門上張貼了 《九十五條論綱》,正式向羅馬天主教宣戰(zhàn)。馬丁·路德反對天主教對彌撒聚會領圣餐禮的錯誤解釋以及與這種觀念相關的錯誤做法。馬丁·路德認為圣餐聚會只是一種表征,象征上帝向人類施下恩典,而不是人們對上帝的奉獻。馬丁·路德強烈譴責了教皇買賣贖罪卷的行為。他深信,無人能在上帝的視線里用金錢賺取正義,信仰基督和懺悔是贖罪的唯一途徑。因此,贖罪、禮拜教規(guī)等作為被上帝寵愛的途徑和方式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這只不過是教會為擴充財力捏造出來的。
1512年,被教會逐出后,馬丁·路德受到了智者弗雷德里克的保護,這使他有機會著手翻譯德文版的《新約》,并開始探索一種新的禮拜儀式。此時,越來越多的地區(qū)的人們接受了馬丁·路德的思想,并支持當?shù)亟虝冯S馬丁·路德的改革。隨著改革運動迅速擴張,德國宗教音樂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這一歷史變革對德國的傳統(tǒng)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奧古斯丁的修士生活,使馬丁·路德養(yǎng)成了一種虔誠祈禱的生活方式,并在祈禱禮拜的潛移默化中深深地愛上了音樂。同時,馬丁·路德也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和作曲家。1530年,馬丁·路德寫下了一篇關于音樂的文章,馬丁·路德在其中引用了奧古斯丁的話“音樂是上帝給人的一份禮物,因此要學習從音樂中看見創(chuàng)造主,并且藉著音樂來贊美他”。馬丁·路德堅信,音樂具有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作用,他認為通過歌詠圣經(jīng)的經(jīng)句可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含意。因此,馬丁·路德從宗教改革運動自身的目的出發(fā),有意識地吸取當時的音樂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fā)展。他要求所有教徒在禮拜儀式中,參加一定的音樂活動,甚至建議德國歌曲也可以適當?shù)丶尤氲浇虝Y拜儀式中來。
德國宗教改革在音樂上最重要的成果是會眾的贊美詩,即眾贊歌(Choral)。馬丁·路德重視個人的信仰經(jīng)歷,希望這種信仰經(jīng)歷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不久他接受德國新教神學家菲利普·梅蘭希頓(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的建議,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大眾化的宗教歌曲創(chuàng)作中。在馬丁·路德的創(chuàng)作中,分節(jié)歌形式的教堂歌曲——眾贊歌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出現(xiàn)了大量為圣歌創(chuàng)作的眾贊歌調(diào)改編曲。起初,眾贊歌是供會眾齊唱用的,是沒有配置和聲和伴奏的單聲部音樂。它與格雷高利素歌采用相同的記譜方法。在樂譜中,標明音的相對時值,旋律用精確的有量記譜法記寫。眾贊歌用時值基本相同的音符進行演唱,偶爾隨歌詞有所變化,在每句尾音上有長短不一的停頓。
馬丁·路德認為復調(diào)應該作為教會儀式的一部分。因此,早期馬丁·路德教派作曲家就開始為眾贊歌寫復調(diào)配樂。其中,著名的馬丁·路德教派音樂家約翰·瓦爾特(Johann Walter,1496——1570),在1524年出版的一本曲集中,除了5首拉丁經(jīng)文歌外,38首德文眾贊歌配樂中,多數(shù)是多聲部眾贊歌。這些眾贊歌,其中一些是音對音的簡單風格,另一些是較為復雜的對位風格。16世紀30——40年代,不斷有復調(diào)曲集按照約翰·瓦爾特的樣式出版。16世紀后期,眾贊歌越來越多以康興納(cantional)風格出版,第一部康興納風格的曲集是盧卡斯·奧西安德(1534——1604)發(fā)表于1586年的《眾贊歌與詩歌篇50首》。17世紀和18世紀的馬丁·路德教派音樂就是從復調(diào)眾贊歌發(fā)展而來的。
在教會的禮拜儀式上,單聲部的眾贊歌由所有公眾齊唱,復調(diào)形式的眾贊歌由專業(yè)的歌詩班進行演唱,常常擔任讓公眾休息和間隔演唱詩節(jié)的任務。因此,歌曲在會眾和唱詩班之間輪換,在音樂上形成了齊唱與和合唱的輪換。
換詞歌(contrafactym)是眾贊歌中特別重要的一種。中世紀后期以來,每一首聲樂作品詠唱時,都保留了原有的曲調(diào),但歌詞或者是全新的詩句,或者是在原詞上加以適當?shù)淖儎樱贡娰澑璧膬?nèi)容更符合禮拜儀式的主體。在填入全新的歌詞時,一般是以世俗的歌詞取代宗教歌詞或反之。在德國宗教改革時期,受到馬丁·路德音樂觀念的影響,換詞歌一般都是以宗教歌詞取代世俗歌詞。亨利·雪納 (Henny Raynor)在其《音樂社會史》中說道“馬丁·路德自己拒絕對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作硬性的劃分,他也不允許他的追隨者們這樣做。一首好的曲調(diào)無論來自哪里都會在拜占庭儀式中占有位置?!R丁·路德相信,他在眾贊歌中采用世俗曲調(diào)是將世俗音樂神圣化的一種做法。他不反對大眾喜愛的歌曲、名歌手的旋律或任何音樂中,他能夠接受的曲調(diào)作為宗教歌詞的傳播媒介。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在二百年的時間里,馬丁·路德教派的音樂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fā)展,并且使到教堂里的普通大眾與當時最新的音樂發(fā)展相聯(lián)系。 ”換歌詞中最著名的是《啊,塵世,我必須離開你》,它取材于伊薩克的利德《因斯布魯克,我必須離開你》。另外,《我的平靜心情被一位淑女的風韻打亂》的旋律,于1600年前后被填上了宗教歌詞“我心里充滿渴望”,后來又配上“啊,頭顱,血跡斑斑,傷痕累累”的歌詞。百年之后,J.S巴赫又將此旋律變化后用于《馬太受難曲》中。
馬丁·路德發(fā)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促使西歐教會音樂新體制的建立。德國音樂家們追隨著時代的潮流,他們的創(chuàng)作確定了德國馬丁·路德教會音樂的風格,產(chǎn)生了贊美詩調(diào)這一新的音樂樣式,奠定了德國馬丁·路德教會音樂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