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過的地方很多。這些地方有大有小,有的讓我驚奇,有的讓我迷醉,有的讓我不能承受。更有個別地方,本來與我不相干,卻因為一些人的存在,就在我的心底變得鮮活明亮起來。譬如志丹縣。那時候,我在西北大學讀研究生,暑假在西安的一家報社實習。那一年正好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報社策劃了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的專題,我被派到了陜北去采訪有關(guān)劉志丹的事情。
志丹縣依山而建,在大山的夾縫中向南向北一線延伸。志丹的建筑都不太高,多為四層和五層,各個建筑俱不相同,風格迥異,形態(tài)萬千。有的尖而聳,有的平而實;有的流光溢彩,有的精致素麗。一棟棟沿著街道細細密密地鋪排開來,不但中規(guī)中矩,而且錯落有致,顯得緊湊利落,一點也不雜亂。就像是一個頗有點姿色的村婦,富貴倒不見得,但線條一定很勻稱。
到了志丹,我迫不及待地穿過志丹的街道,朝志丹陵走去。志丹陵就坐落在城北的半山坡上,正所謂青山埋忠骨。走在簡樸、整潔、莊嚴的志丹烈士陵園里,心里懷著崇敬的激動,腦海里不時浮現(xiàn)紅軍將士拼死搏殺、英勇戰(zhàn)斗的場面;看到劉志丹將軍騎著紅馬東渡黃河,率軍一路沖鋒,給敵軍以重創(chuàng);看到十村八寨的人民群眾,自發(fā)地沖上前線慰勞我們可愛的紅軍將士;看到部隊轉(zhuǎn)移時,人民群眾十里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懷……志丹陵就像一把鋒利的鐮刀,生生割進了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月,把曾經(jīng)的苦難和殘忍、堅強和不屈,再一次展現(xiàn)在了今天的志丹人眼里,時刻警示著我們這些后來人。歷史不容忘記,幸福來之不易。雖然,我們不再需要生活的艱辛和戰(zhàn)爭的殘忍,我們?nèi)耘f需要先人留給我們的豪情和精神。志丹陵正是用她的肅穆,讓這個小縣城顯得更加凝重和厚實。這是志丹最不可替代的,也是志丹的靈魂所在。
在志丹縣逗留了兩天,采訪了一些人,拍了一些照片,可惜歷史都已經(jīng)很久遠,許多當事人都已逝世,其他人對這段歷史的記憶有些模糊。于是我想找本介紹志丹的圖書看看。正好在我住宿的旅社不遠處有個書店,我就進去。書店很冷清。幾個營業(yè)員閑著,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通到后院的門口,有個男的在洗頭。我瀏覽了一下書架,說:“有沒有介紹志丹歷史的書?”“沒有?!薄澳怯袥]有志丹縣志呢?”“沒有。”“那——有什么呢,寫當?shù)氐模俊迸冚p輕地笑了,不說話?!拔夷莾河?,”洗頭的男的突然放聲,“你等一下嗷,我洗完了,去給你拿?!蔽倚?,心里有一絲感動。是個挺瘦的小伙,平常的衣著,頭發(fā)有點長,他擦了擦手臉,穿了外套,戴了眼鏡,叫我跟他走。
我跟他到了縣文化館,開了房門,他不好意思地說:“太臟了,你別見怪,最近太忙了?!狈坷镉袃蓮埓?,沒有桌椅,塵土挺厚,亂堆著成捆的雜志。他一邊翻找,一邊說,“這是我們自己辦的刊物,介紹縣上歷史文化的文章不少。”刊物叫《志丹文苑》,我問他哪些是他寫的,他指給我;有考古的,有小說,有散文,還有詩歌。我?guī)е切╇s志就滿載而歸,靜靜地躺在旅社里翻閱。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我的住處喊我。他說要帶我去看看志丹縣城。我們來到有名的古城堡,一座山齊齊劈下,一條河繞山而過,半山有洞,大大小小十幾個,當年保安縣衙在這呆過,劉志丹也呆過。他對這兒的山水熟,那兒有佛像,有碑刻,有遺址,隨手拈來,這些地方都沒有任何保護。
我不禁想起了大學那會兒,一個同學喜歡吹笛子,認識了一個會吹笛子的陜北朋友,我們周末經(jīng)常去同學那兒玩,也就認識了那位朋友,被請到他家去吃過一頓斬蕎面。那位朋友窮得幾乎家圖四壁,炕上只鋪了張席子,卻把最好的東西讓給我們吃……一頓現(xiàn)在看來很簡單的飯,足以讓我感動一生,雖然朋友的名字已經(jīng)記不得了,但那碗面讓我永遠銘記。多么純樸的陜北人啊。
志丹就是這樣一個隱在深山中的小縣城,她不會被遺落,也不會被埋沒,她正在被發(fā)現(xiàn)。同西安相比,她缺少厚重;同延安相比,她不夠熾熱;同江南小鎮(zhèn)相比,她一點也不精細纖巧。然而,志丹縣就像志丹人一樣,不必要氣派,不必要時髦,他們有的只是一種淳樸,只是一種踏踏實實的生活。志丹,有這種踏實。在這里,我們就是一只自在而幸福的螞蟻,愜意地奔波著、消閑著、享受著……
責任編輯 劉亦群
根紅畢業(yè)于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曾在《文學報》、《散文詩》、《臺港文學選刊》等報刊發(fā)表詩文數(shù)百篇(首),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年度散文詩》等選本,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