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慈母離開我們已經(jīng)30多年了。30多年后,我不僅早已做了父親,而且也已進入了知天命之年??擅慨?dāng)我一個人閑暇下來或獨自靜處時,二老的音容和很少有笑臉的相貌就會在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追憶那不堪回首的逝去歲月,我就情不自禁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中葉適值中國“文革”內(nèi)亂年代,父母病魔纏身,雙雙相隔一年,年僅66歲離我們而去。父母病亡時,我還是一名青工,沒有成家,每月工資30多元。我們兄妹四人,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都已成家,全在外地工作。經(jīng)過我們兄妹商定,父母的遺體先后火化。骨灰存放在火葬場?;鹪釄鲆?guī)定,一次存放只許三年,三年后要辦續(xù)存手續(xù)。可三年后,我去火葬場辦續(xù)存手續(xù)時,他們說火葬場骨灰已放滿沒法存,只能深埋。怎么辦呢?我的老家又不在此地,一氣之下,我只好把二老的骨灰抱回家,供奉在老屋中的條幾上。我每天望著二老的骨灰,心里直發(fā)毛。父母一生,清貧辛勞,為兒女操碎了心,受盡了苦,為生計摧垮了身子,耗盡了生命??晌疫@個不孝兒子,什么時候能讓二位老人家魂歸故里,入土為安?于是,一年后,我只好托人找關(guān)系,付了錢,辦了手續(xù),讓火葬場把二老的骨灰深埋了。據(jù)說是集體深埋的。此時時光是公元1978年。
可自打那以后,我每每到火葬場,參加一些老同事或同學(xué)、朋友老人的遺體告別儀式,望著火葬場那堆積如山的骨灰盒和火葬場煙囪冒出的一縷縷裊裊青煙,我就思量,我就尋覓,我父母的骨灰到底在哪里?二老到底魂歸何處?我們做兒女的到哪里去盡孝、寄托我們的哀思?就這樣,我每去一次火葬場,回來就默默無語,傷感、自責(zé)、愧疚和悔恨好多天。30多年來,這件事一直折磨著我,內(nèi)心不得安寧。
時光到了21世紀(jì)的2005年清明節(jié)。我又一次去了火葬場,回來后我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沖動,便和家人及二哥商量,一定要給二老買一塊墓地,立碑安靈,做永久性緬懷。我們兄弟倆一拍即合,就把這想法告訴了遠(yuǎn)在外地的大哥和小妹。
他們都一致同意了。
父母去世都已三十一、二年了,墓碑下都埋些什么呢?
父愛是天,母愛是地。父母去世時,我的兩個哥哥和小妹都不在身邊,一年間,我一人先后送走了兩位老人。我立馬感覺天塌地陷,孤寂無助,精神崩潰。傍晚,當(dāng)我一個人回到父母租居的空空如也的破敗老屋,凝望著二老的遺像,一想到從今后我將是失去父愛母愛的人了,我的心里痛苦、悲傷和恐怖到了極點,關(guān)上門嚎啕大哭了一場……
在我母親病重、病危和病故最困難的日子里,母親的未過門兒媳、我現(xiàn)在的妻子,給臥床不起的家母端屎端尿,伺候“未來”的婆婆,好讓我上班不扣工資,幫我料理后事,給我送來了愛,一直伴我度過了人生那段嚴(yán)酷、煎熬年代。
父母用微薄的工資和全部的愛,含辛茹苦,把我們兄妹四人拉扯、養(yǎng)育成人,晚年趕上了非人道的、畸形的“文革”年代,生活拮據(jù),貧病交迫。二老臨終時,沒有給兒女留下分文家產(chǎn)和一塊瓦礫。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我從未見過的紙包。我輕輕打開,里面除了父親寫的自傳和一些履歷外,有兩件東西讓我震顫和落淚。
一件是父親上世紀(jì)50年代初,出遠(yuǎn)門前給大哥寫的臨別訓(xùn)言。父親用毛筆工整書寫的八條囑咐,幾乎滿篇都是囑咐大哥要“敬老尊賢,聽從母親教訓(xùn),對人要謙恭和氣,遇工作多替別人幫忙”;“凡事要多學(xué)多問,要向有本領(lǐng)、有經(jīng)驗的人學(xué)習(xí),要與事多勞,與財吃虧”;“做人要與人為善,對友心誠,對己量大,要學(xué)會忍讓,兄寬弟忍,難得者兄弟,易得者財產(chǎn)?!钡鹊?。適值中國“文革”“與人奮斗”的混亂年代1973年,我能讀到父親這樣的“遺訓(xùn)”,我真感到慶幸和福分。父親臨終前并沒有遺囑,可我一直把他這50多年前的“訓(xùn)言”,當(dāng)作父親的“遺囑”和老人家留下的精神財富,在我心底里永遠(yuǎn)珍藏。
另一件是父親1967年寫的斗私批修懺悔書。父親在懺悔書中寫到:“1960年國家困難時期,由于家中三個孩子(老大已工作不在身邊)小,不懂事,肚子餓得哇哇叫。他們又都是長身體的時候,我干著急實在沒辦法,就和店里另一同事商量,偷偷把店里兩個廢舊箱子賣了,買了一麻袋蘿卜,我們兩人分了拿回家給孩子充饑?!备赣H還寫道:“這是我犯下的錯誤,孩子小不懂事,應(yīng)該教育,我不該拿公家的東西換蘿卜吃。這件事我雖從不敢給孩子們和任何人講,但我心里一直不安,總覺得我做了錯事,趁‘文化大革命’‘斗私批修’,我檢討,我認(rèn)錯,我懺悔。我要好好改造,好好學(xué)習(xí),以后絕不再犯?!备赣H“懺悔書”中說的“賣箱換蘿卜”之事,我們做兒女的確實從來沒有聽說過。也沒聽母親講過。三年困難時期,父親為了不讓他的兒女餓肚子或少餓肚子,自己不但挨餓,還想盡辦法,忍辱負(fù)罪,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心靈和精神承受著長久的折磨和煎熬。一回想那我國三年大饑荒的可怕年代,讀著父親的“懺悔書”,我的心里陣陣發(fā)痛,滾燙的淚水在臉頰上肆流……
父親是中國平淡無奇的小百姓,他一生無黨無派,無教無道,不吃齋念佛,不作揖算卦,不抽煙喝酒,只嗜好點京戲,品點香茗。文化程度也只是個完小??稍谖业男睦铮赣H是個“嚴(yán)師”,他老人家不知從哪知道那么多知識,什么天文地理,人文歷史,人情世故,他無所不知。他還寫一手遒勁凝重的毛筆字,打一手漂亮的算盤。街巷有什么事,總是叫他算賬和寫字,他都是義務(wù)服務(wù)。記得我妹在小學(xué)和中學(xué)是中隊長、團支部書記,班上的什么賬目都是小妹拿回家讓爸爸算的。
“文化大革命”中看到身邊那么多人被打成“國民黨殘渣余孽”、“反動會道門分子”、“披著宗教外衣的特務(wù)”、“牛鬼蛇神”等等。我曾經(jīng)問過父親:
“您是舊社會過來的,怎么什么黨、什么道、什么教,您都不參加也不信呢?”
“我假若參加了,不是現(xiàn)在也被揪出來了嗎?”父親笑著說。
“什么黨什么派什么教什么道也不參加,什么負(fù)擔(dān)也沒有,無黨無派無教無為,一身輕多好!參加得多了,信得多了,枷鎖就多了。人生苦短,還是自討的負(fù)擔(dān)、枷鎖越少越好?!?/p>
父親的這句話,我一直記著。我游覽過許多寺廟觀庵的大雄寶殿,看到那些穿著時髦的信男善女作揖算卦,叩頭拜佛,我只能敬而視之。我聽信父親的話,甭給自己增添負(fù)擔(dān)。
雖然過去的日子過得很清苦,但父親在兒女們面前總顯得豁達(dá)心寬的樣子。他常常告誡我們:只要你們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普普通通生活,勤勤懇懇工作,認(rèn)認(rèn)真真讀書,我就放心了。
可母親的臉上總是掛滿了愁容。母親晚年,身患癌癥,遍體鱗傷,病痛折磨,臥床不起。公元1974年12月,一個陰冷的寒冬之夜,屋外風(fēng)雪交加,屋內(nèi)寒氣逼人,母親在我的一遍遍呼喊聲中,撒手西行了。就在母親去世的那個寒夜,她老人家一再給我念叨,在她睡覺的枕頭下有一個卷著的手絹,讓我拿去,還再三叮嚀我她欠張三李四的幾百元債,一定要還給人家。
遵照母親的囑咐,我打開了母親枕頭下卷著的手絹,原來卷的是一張還帶著熱氣的10元人民幣。拿著母親留下的手絹和10元人民幣,想著母親的臨終叮囑,我的心在流血,淚在流淌……
母親沒有什么文化,是地道的家庭婦女。但她一生剛?cè)峋髲姡趧诠?jié)儉,行善助人,鄰里稱贊。鄰里誰家吵架了,請她勸和;誰家孩子沒飯吃、沒人看了,她去送飯、照看;誰家需要縫補拆洗,她主動幫忙……為了兒女們、為了這個家,再苦再難再累,母親都用她纖弱的身軀支撐著。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有做不完的飯,洗不完的衣服,干不完的活,幫不完的忙。她老人家勞頓的日子比消停的時候多,受的罪比享的福多,吃的藥比吃的飯多。夜闌人靜,我們兒女們都已進入了夢鄉(xiāng),可每當(dāng)我一覺醒來,總發(fā)現(xiàn)母親帶著老花鏡,挑著煤油燈,在縫縫補補什么。困難時期的饑餓,“文革”中我和小妹下鄉(xiāng)插隊、二老相依為命、無人照料,以及生活的拮據(jù),并沒有壓倒母親,而父親的去世,卻使母親精神完全崩潰,大病不起,生命消耗殆盡。
2005年清明節(jié)后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我和家人及二哥全家,懷著深深的軫念之情,在西安三兆公墓,為二老舉行了一個熱烈隆重的靈位安葬祭禮。我把珍藏已久的父親遺物那個紙包里寫的東西,給我們兄妹四人每人復(fù)印了一份,將原件和母親留下的遺物那個手絹一并用大紅布包起來。又請三兆公墓一位老先生撰寫了先父慈母靈位牌。我們恭恭敬敬地將父母的遺物大紅布包和寫好的靈位牌,深埋在先父慈母之墓的墓碑下。我把擬好的16個大字,鐫刻在墓碑前地面的大理石板上:
含辛茹苦清貧一生
恩德無量蔭庇子孫
以表達(dá)我們子孫后代對二老的永久緬懷、哀思和祭奠。那一天,我和二哥兩家三代人代表兄妹四家四代人,穿著素裝,捧著祭品,在肅穆、思念的氛圍中,給先父慈母之墓撒了鮮花,放了鞭炮,燒了紙香。二哥還不停地在二老的墓碑前念叨:
“今天我們在這里給二老立下永久性墓碑,讓二老的子孫后代永遠(yuǎn)懷念。愿蒼天大地為二老在天之靈保佑長存。”
子孫們都一一向二老的墓碑三鞠躬。
我也在父母的墓碑前念叨:
“爸爸媽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從今以后,我們也可以和別人一樣,每年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十一,帶著家人恭恭敬敬地給二老掃墓,寄托我們的哀思?!?/p>
說著我也不知道鞠了幾個躬。
兒子說:“大家都是三鞠躬,你怎么鞠了六個躬?”是啊,我也不知道鞠幾個躬,才能表達(dá)此時此地我對父母的感恩和愧疚之情。我把安葬祭禮的全過程,用數(shù)碼相機全拍錄下來,制作成DV短片,片名是“永恒的懷念——先父慈母靈位安葬記”。
當(dāng)我把這個短片,給我們兄妹四個每人刻制完了一盤后,我的心靈終于平復(fù)、安寧下來。盡管這是遲到的墓碑,但它寄托著我們兒女30多年的心愿、情恩和愧疚?。∥腋杏X我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欣慰和滿足。
呵,來之不易的遲到的欣慰。
當(dāng)愛情不再年輕
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古城西安一個破敗的老屋里,幽暗的燈光下,一群青年男女圍坐在一起,簇?fù)碇粚ι倌猩倥?,打鬧著、戲笑著為這對新人舉行婚禮。屋外喧囂、吵雜了一天的都市雖然寂靜下來,但進老屋的青年男女們的心境卻靜不下來,他們談?wù)摰牡谝粋€話題不是什么祝福新人婚禮,而是白天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安鐘樓、新城廣場悼念總理、反抗“四人幫”的壯景。這群青年男女中,不知誰看到老屋的空氣似乎與屋外一樣有些沉悶和緊張,說了聲“唉!伙計們,屋外的世界咱先甭管,看看他們兩個含情脈脈的目光,泛著紅暈的臉龐已經(jīng)等不及呼,還是為我們的新郎新娘舉行婚禮吧!”
哦,這就是30年前“4月6日”,我和妻舉行婚禮的一景。
愛情在年輕時,是浪漫的、幻想的、也是勇敢的。30年前,我們沒有現(xiàn)代家電,沒有像樣家具,沒有電話通訊,沒有手機短信,也沒有卡廳酒吧和茶社之類的休閑、娛樂、交際場所,更沒有電腦QQ聊天和博客,甚至也沒有自己的房子。我們利用公用電話,傳遞信息,暗送秋波?;ㄇ霸孪?,公園角落,城墻根旁,電影院里,照樣幽會談情說愛。在集體宿舍,關(guān)上門窗竊竊私語,把工友“攆走”,一搗置,也就成了新房??恐孕熊嚱煌üぞ?,聯(lián)絡(luò)情感,娶回新娘。將租居的公房,中間一隔,竟然也舉行了婚禮。這些讓今天的年輕人聽來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卻是我們這一代人別樣、勇敢、浪漫的愛情。
那個年代,有一部前蘇聯(lián)電影《列寧在1918》瓦西利的一句臺詞“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本拐绊?、教化和馴服了我們一代人對未來的憧憬和渴望。我和妻都是當(dāng)年的“老三屆”知青,大饑荒餓肚子年代,“文革”動亂,上山下鄉(xiāng),進工廠做工,以及1976年“四人幫”倒臺和改革開放……我們有幸都趕上了。在那個物質(zhì)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極度匱乏的年代,能和關(guān)心你、理解你的人,在一起談情說愛,簡直是一種精神超脫和享受。在我父親剛剛病故,母親病重、病危的日子里,母親未過門的兒媳婦、我現(xiàn)在的妻子,為了能讓我上班不扣工資,給我臥床不起的家母端屎端尿,伺候“未來”的婆婆。母親病故時,當(dāng)時遠(yuǎn)在外地的兄妹尚未回來,她又和我給家母洗身、穿老衣,幫我料理后事,給我送來了愛,一直伴我——當(dāng)時一無所有的窮工人,度過了人生那段最嚴(yán)酷、最煎熬、最困難年代。失去了父愛和母愛的我,卻有幸找到了人生的伴侶,這是我終生的好運和幸福,也是我先父先母生前的遺愿。
在30年的春來秋去的日子里,我們一同做工,一同住抗震棚,一同撫養(yǎng)孩子,一同經(jīng)濟拮據(jù),一同侃大山,一同燈下苦讀、為改變現(xiàn)狀而掙扎,一同承受生活的清苦、艱辛和負(fù)重。但我們都憧憬和迷信瓦西利的那句話“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因而,我們一同尋求歡樂,一同外出暢游,我們的日子里也同樣常常會有朗朗的笑聲,生活也不時充滿樂趣,充滿友情、親情和愛情。
30年后,面包有了,牛奶有了,現(xiàn)代家電、家具有了,電話、手機等有了,房子也有了,可我們已經(jīng)“春歸人老,花殘月缺?!被孟搿⒗寺膼矍橐驯粊碇灰椎哪陱?fù)一年、日復(fù)一日的日子所取代。
30年之后的2006年4月,一個春和景明的清晨。
妻問我:今天是什么日子?我回答:昨天4月5日是清明節(jié),今天4月6日是……。妻對我的答所非問,若有些失望地說:你呀,今天是我們結(jié)婚30周年的日子。
晚上妻、兒子和他的女朋友決定找一家像樣的餐廳為我們結(jié)婚30周年慶祝一下。他們問我:結(jié)婚30周年叫什么婚?。?/p>
毛60歲的人了,在我的記憶里,我從來沒有過過生日。妻也沒有過過生日。兒子只是少時過過一兩次生日。什么結(jié)婚一周年紙婚,結(jié)婚5周年木婚,結(jié)婚10周年錫婚,結(jié)婚20周年瓷婚,結(jié)婚25周年銀婚,我們統(tǒng)統(tǒng)都沒慶祝過。這回結(jié)婚30周年珍珠婚,我答應(yīng)瀟灑小慶一回。
現(xiàn)在的人怎么了?腰包鼓了?人也懶了?稍像樣的餐廳都是暴滿。我們費了老大勁找到了一家“四川會館”。兒子和他的女朋友點了幾個菜,我給我們四個每人要了一杯紅酒。我首先舉杯祝福妻:安康、快樂、幸福和長壽,感謝她30年來伴我度過的酸甜苦辣。妻說:老夫老妻,白頭偕老,廝守永遠(yuǎn)。兒子和他的女朋友也舉杯祝福:老爸老媽恩愛幸福,開心長壽。我們沒有燭光搖曳,沒有玫瑰禮物,沒有音樂回蕩,也沒邀親朋好友,有的只是家庭的溫馨和家人的深摯、美好祝愿,有的是自造的“羅曼蒂克”。就完餐一結(jié)賬,四人花了200多元。妻說:太貴了,我們當(dāng)年結(jié)婚,才借200多元就把事辦了。兒子說:甭管多錢,只要老爸老媽開心就好。
是啊,結(jié)婚30年了才和家人瀟灑、輕松地聚慶了一會,來之不易?。?/p>
我突然問自己愛情是什么?愛情姓什么?這個人們都問濫的老套話題。其實年輕時我們并不懂愛情。我們有的是幼稚、幻想、浪漫和勇敢。與其說我們是在追求愛情,不如說愛情在追求著我們。我們哪里曉得,兩個人相愛是一生的事情。當(dāng)愛情不再年輕時,需要呵護、營造、珍惜和創(chuàng)新。愛情是自由自在的,而自由自在的愛情才是最真切的。愛情又是簡單而微妙的。它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只求一點不及其余、即“心有靈犀一點通”地結(jié)合。我終于明白:愛情什么都不姓,就姓愛。愛人、關(guān)心人,是崇高的、愉悅的。被人愛、被人關(guān)心,是幸福的、迷醉的。我想起有一位哲人說得好:“在浩瀚的人海中,沒有一個完全的女人,同樣也沒有一個完全的男人,兩個不完全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婚姻。所以,結(jié)婚的目的應(yīng)當(dāng)是生活向完全的境界邁進。”我感覺夫妻好比同一把琴弦上的弦,他們在同一旋律中和諧地顫動,但彼此又都是獨立的。
但愿普天下,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男人和女人們,為著“生活向完全的境界邁進”,一同在夫妻這把琴上,彈奏出美妙、醉人、和諧的旋律。
那是我對愛的祝福和呼喚……
責(zé)任編輯 苑 湖
丁晨陜西省作協(xié)會員,陜西交通作協(xié)主席。曾發(fā)表散文、隨筆作品數(shù)十萬字,有作品獲獎。